实验心理学 整理版

发布 2022-10-19 19:22:28 阅读 3841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 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

8. 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

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童(或班级或学校)被任意分配到3种条件或3个组中的任何一组。组1是无处理控制组, 课程没有变化。

组2是霍桑控制组, 课程引入了变化, 但不包括假定影响儿童学习的特殊变化。组3是实验一程序组, 包括那些假定影响儿童学习的特殊变化。这样, 如果在数据处理时发现出现了实验效果, 研究就可以区分出儿童所产生的预期变化是由什么因素。

3.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现了高限效应。

4.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现了低限效应。

处理)天花板和地板效应都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在选择反应指标时应努力避免。通常的方法是: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 ,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例如,在一个记忆实验中如果记忆成绩太好,那就可以增加呈现的材料以降低作业水平。与此相似,如果被试完成得太糟糕,几乎记不住任何东西,那。

么就要通过减少识记材料、放慢呈现速度等方法使任务变得容易些。

5.安慰剂效应:这一现象最初是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的。在对病人进行某一种药物处理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药并不能医治病人的病,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 , 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其实注射的只是蒸馏水。

这是由于病人的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一种效应。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作为一种被试变量出现往往会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

处理)控制安慰剂效应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安慰剂控制组。还可采用“盲被试 ”,使被试不知道自己在做实验,就能避免被试因心理上的原因而使反应改变。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 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6.顺序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它表现为,在自己回忆时,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项目的记忆效果好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而中间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差。

处理)1) 随机原则:即运用“随机数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随机排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实现随机化。 运用统计学知识设计自己的实验,减少外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2) 对照原则:空白对照组的设立——只有通过对照的设立研究者才能清楚地看出实验因素在当中所起的作用。

3) 重复原则:所谓重复原则,就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必须做多次独立重复实验。一般认为重复5次以上的实验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 平衡原则: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上的分配,只有在时间上分配好了,才不会出现一段时间特别忙而一段时间特别闲的情况,如拉丁方设计。

7.练习效应:有不少研究发现,应试者参加相同或重复的测验,会由于练习效应而使测验成绩提高。

三、变量识别(4个)

1.自变量: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特定反应。

3.中介变量: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变量。

4.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练习一: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面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实验就是回答这一问题。对变量命名。

自变量(被操纵变量):刹车灯的亮度。

因变量(被观察变量):刹车灯亮到尾随车司机踩刹车踏板之间的时间。

控制变量(恒定变量):刹车灯颜色、刹车板的形状、刹车所需力气、额外照明度等。

练习二: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止。对作出正确反应的鸽子给予玉米的奖励。对变量命名。

自变量:灯的颜色(红或绿)

因变量:啄键次数。

控制变量:食物剥夺时间、键的大小、红灯绿灯的强度等。

练习三: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挤在一个**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请对变量命名。

自变量:参与者性别。

因变量:被试不舒服的程度。

控制变量:**亭的大小、挤在**亭的人数(6)、被试的身材等。

四、实验设计评价(3-4个)

一)评价标准。

1.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

2.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

3.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二)影响因素:

1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1.选择:在无前测的不等组实验中,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方法,他们在各方面的情况并不相等,在二者起点不同的情况下比较结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2.历史:指自变量以外的因素(它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虽然它可能是)。

3.成熟:在心理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会“自然发展”,其身心的进步也许仅是由于自然成熟造成而不是实验因素(实验处理)带来的,这就会降低周期较长的单组心理实验的设计效度。

4.前测迁移:实验开始时的前测,可能导致被试熟悉测验的内容和解题思路,从而适应测验,表现出一种“测验智慧”。若只选取一组被试,前测、后测用同一套智力量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

5.测试工具影响:是指两次测验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或施测发生了改变,或所用的工具不稳定等,造成因变量的改变,并不是自变量有作用。

6.统计回归:指极端分数向平均数移动。

7.实验对象流失: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实验,有些被试可能中途退出实验,使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因而降低了内在效度。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影响:在不等组实验中,由于被试的年龄不同,心理发展速度也有差异,致使被试成绩不同。如某语言学习实验,实验被试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控制组被试则已过关键期,这样实验结果中显然包含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9.期望效应:如果实验者或被试在实验中期望某种结果,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受这种期望的影响。是期望而不是自变量造成了所观察到的结果就叫期望效应。

2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前测试验设计降低实验者本身的特点。)

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效应(抽样失误,被试选择具有某种相类似的特征,且该种特征会对实验结果带来消极或者积极的影响。)

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应(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4.重复实验处理干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引起的)

5.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的行为现象。

6.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定义往往是以所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加以考虑的。

三)评价模型:

1.判定该实验设计属于哪一类实验并简述实验模式。

2.根据评价标准列举优缺点。

实验心理学 整理版 汇编

一 名词解释 4个 1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具有刺激特点 环境特点 被试特点 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2 额外变量 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 恒定 匹...

实验心理学 整理版 解析

一 名词解释 4个 1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具有刺激特点 环境特点 被试特点 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2 额外变量 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 恒定 匹...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1 准实验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1.设计方案 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2.优点 1.可以较好的控制 成熟 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 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