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期末复习

发布 2022-10-19 15:11:28 阅读 6368

第一章心理学概说。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有人称之为“中间科学”;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过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人人熟悉,又人人陌生,是人们在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它又不像物理现象、化学现象那样显而易见,它没有形状、大小、气味,也没有重量,是潜藏于大脑内部的精神现象。

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可把心理学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体验过程和意志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属于对事物的认知活动,都是为了弄清楚事物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统称为认知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具有个体特色的心理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显著差异。形成每个人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是心理活动指向,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需要、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均属于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如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由个性心理综合决定的人格特征。

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或群体的各心理现象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或某一活动中的所处状态。

人对由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称为情绪,对自身与交往对象之间关系状态的心理体验称为情感。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a。测量和描述心理现象。

b.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c.发展和完善心理科学。

d.理解和说明人的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

e.**和调控人的心理和行为。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物质(身体)是第一性的,精神(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活动是身体或脑的属性和机能,脑属于物质,可以使用物理学或生理学的原理来解释。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心理活动独立于物质,具有与物质世界截然不同的活动规律。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无论是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这个整体结构就是反射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主体对客体的积级、能动的反映,心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

2023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原理》就是他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成果的总结。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传到美国后就开始了快速发展时期。被称为心理学革命的两次飞跃(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和最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均发生在美国。

第二章人生发展心理。

人生心理发展阶段性。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社会化的类型与阶段一般分为四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根据个体生命周期和心理发展阶段中,应该把社会化类型分为前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标准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p32 p33 表)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遗传和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生活因素(重要,甚至决定);主体活动因素;内在心理因素。

遗传和生理因素指前代遗传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休生长发育乃至衰老和死亡的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解剖特点,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与衰老以及异变等因素。现代科学认为,遗传和生理因素(主要是神经生理方面的特征)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对心理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成熟指有机体生长发育在某一时期所达到的程度中,即该时期的生理解剖特点和水平。

教育在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优越的,国内学者一般称之为“主导作用”。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心理。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官而在人脑中形成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一般指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包括肌体觉和心理觉两类。

感觉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关系,一般表述为s=1/r。

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国。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是表示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也成反比。

感觉适应的规律。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降低了感受性,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提高了感受性。

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感觉对比律、感觉补偿律、联觉律、遗觉律。

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相比具有四种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分类。

a、根据知觉正确与否,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b、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不同,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c、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d、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第四章注意、记忆与意识心理。

注意。 注意的定义 :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和活动和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个伴随性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注意心理不能独立活动,而是作为其他心理活动的伴随者,而且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必备条件。

# 对人而言,注意具有多种功能。第一,注意具有选择的功能。第二,注意具有保持的功能。第三,注意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 从发生机制来看,注意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或叫**性反射。

注意的类型。

人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 有意后注意是指经过有意注意的意志努力一段时间后,注意转化为不再需要意志努力而能够自动注意的状态,是注意的一种常见形式。

注意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在头脑中形成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以表象形式存在的,了解记忆表象很重要。

所谓记忆表象就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

记忆表象是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所以它具有直观的特征,但它又不同于知觉形象。

记忆的类型。

#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 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隐记忆。

# 根据是否具有情境以及自我体验的参与程度,记忆分为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

# 根据人脑对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

记忆的一般规律。

a. 识记过程的规律。 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b. 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恢复和提取,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叫遗忘。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消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消退的结果。二是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便能恢复起来。这个学说的依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c. 回忆过去的规律。 (再认一般优于再现。 再现是指在相关刺激物作用下,使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能够重现出来,即一般所说的回忆起来了。

再认是指在相关刺激物的作用下,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不能重现出来,但当这些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认识。)

记忆的特殊规律。

a. 记忆随人的年龄增长表现出的变化规律。

b. 记忆对目的任务依存关系的规律。

c. 记忆效果依赖于复习强化作用的规律。

d. 记忆对材料数量和性质依存关系的规律。

第五章思维、想象心理与创新思维。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表现为对表象与概念的操作与加工。

思维作为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以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为中介进行判断和推理,间接地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

#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分析、研究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思维的主要类型。

# 根据个体思维发展的阶段水平,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 根据思维所依据的材料性质,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核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思维基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期末复习

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2 心理的品质 实质 是什么?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脱离客观现实便丧失了人的心理,心理还具有主观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检验与修正,人的心理才能逐步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在反映过程中得到发展。...

心理学期末复习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 动机因素和人格因素等方面。一 认知因素 知识 思维 1知识。创造需要知识,并非知识积累越多,创造性就越大。知识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将会损害人的创造性。2思维。动机因素。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持有内在动机,创造性将得到加强,反之,则受到消弱。三 人...

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 名词 概念。1.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动力组织和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是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的状态。指个体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