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就叫第一印象(最初印象);人们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晕轮效应:
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绩效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结合。激励:
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在管理活动中,激励是指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人的潜在动机,使其产生实现所期望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心理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人际冲突:指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
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和对抗过程。
领导影响力: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有效地控制、支配、激励、感召被领导者的能力。
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填空、判断、选择。
1、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人性”问题、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性、伦理性。
4、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5、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首先应该是社会性;其次是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人性还包括人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属性反映了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人能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6、人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的统一体。
7、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知识经验、性格与气质)
8、社会知觉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9、依据知觉对象不同,社会知觉可分为:对个人的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
10、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11、学生学习的特点: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12、学习是基于经验积累的过程;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13、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动机、能力等。
14、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
15、归因问题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2024年最早提出的。
16、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外)、行动者(内)、所处关系或情境(外)。对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
17、行为的区别性低,人们倾向于内部归因;行为的区别性高,则倾向于外部归因。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18、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19、个体有一种倾向,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自我服务偏见。
20、韦纳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并且这四个因素按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划分。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问题最大,会产生习得无助感。
21、我国中学生归因调查显示:成绩好,重点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多地考虑到能力因素,后者更多考虑个人的勤奋。对别人的评价注重勤奋因素,对自己的评价注重能力因素。
22、能力总是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3、当性格类型与工作相匹配的时候,会产生最大的工作绩效,即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
24、激励的作用;吸引并留住人才;开发员工潜能,提高功效;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25、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归因理论。
26、效价高×期望值高=激励强度高;效价中×期望值中=激励强度中;效价低×期望值低=激励强度低;效价低×期望值高=激励强度低;效价高×期望值低=激励强度低。
27、佛隆的“期望”理论反映了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内在机制。
28、期望理论要求,学校领导要为有效的效价目标;还要提出挑战性的目标。
29、个体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
30、人们对报酬公平与否的判断是通过对自己所得报酬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的。
31、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实现对公平感的认识;
32、公平感是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33、领导者、管理者是否能真正做到公平分配,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4、强化分为四种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35、强化的基本方式:固定时距强化;可变时距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变比率强化。
36、注意正确地运用批评和惩罚要做到:要公正善意;要适当;惩罚、批评要保持一致性;贯彻预防性原则;处理时要冷静。
37、积极的正强化在获得持久的行为改变比消退的负强化更为有效。
38、强化理论认为,对于奖酬,简单滥用也是有害的。
39、强化理论忽视了人的内部心理和主观因素。
40、挫折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积极的建设性的):升华;增加努力;重新解释目标;补偿。
41、 挫折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消极的破坏性的):折中 ; 反向行为;合理化;推委;退缩;逃避;表同、幻想、抑制、回归、侵略、放弃。
42、挫折容忍力是一个人遭受挫折时使自己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
43、个体的生理条件、健康状况、过去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受挫者的思想境界均影响容忍力。
44、在其他主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身体条件好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有更强的挫折容忍力;以往的生活中经历磨难的人,比生活一帆风顺的人挫折容忍力强;以往所经受的挫折锻炼,是影响挫折容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挫折作为一种情感或行为反应,直接受认识因素的影响;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也影响人的容忍力。
45、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
46、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4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群体成员的同质性;群体的大小;群体内的奖励方式;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的目标结构和目标达成。外部因素:
外部的作用力;群体的地位。
48、高凝聚力积极诱导-生产效率高;低凝聚力积极诱导-生产效率次之;低凝聚力消极诱导-生产效率第三;高凝聚力消极诱导-生产效率最低。
49、群体士气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是决定群体取得绩效大小的基础;
50、士气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提高群体工作、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51、教师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学校环境;社会支持;压力。领导者是提高教师士气和自尊的关键因素。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
52、群体合作是一种典型群体心理整合现象。
53、群体合作是实现共同利益和达成群体目标的心理基础。
54、建立合作的两个条件:合作者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兴趣或爱好;必须各自具有合作的物质技术条件。
55、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
56、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57、需要的满足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58、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个人的吸引力。
59、克服人际沟通障碍:要有勇气开口、态度诚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注重双向沟通。
60、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传统因素、职务因素、资历因素;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品德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61、决策者做出决策所面临的困难包括:决策目标的模糊性、获取信息的不确定性、利益群体的阻扰、决策结果的广泛性。
62、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人际关系原则:公正处事,谦和待人;领导者和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原则:尊重服从,从容应对;领导者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原则:积极合作、见贤思齐。
63、组织的特征:有目的的;有一定的构造方式和结构;功能和任务是规定和协调人们的活动,明确成员间的关系,调动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4、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矩阵制、团队结构制、虚拟结构制、无边界组织。
65、组织变革包括组织的功能、组织的结构、领导和管理方式、组织成员思想和心理上的变革及信息的沟通和人际关系的改进。
66、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存在的客观性、鲜明的时代性、多元的系统性。
67、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
68、学校制度的特征: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
69、系统思考——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关键;构建共同目标——学习型学校建设之基;构建团队学习机制——学习型学校动力之源;构建自我超越环境——学习型学校活力之本;改善心智模式——创建学习型学校的。
简答。1、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意义。p14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推进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胜任力 激励 心理挫折 人际冲突 指由于利益关系 观点不。一 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和对抗过程。领导影响力 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 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填空 判断 选择。1 管理的功能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2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
一 名词解释。1.潜移策略 所谓潜移策略,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这方面,主要有活动与规范一动一静的影响策略。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如私下交换意见,传播谣言,搬弄是非。其主要特点有 自发性,灵活性,不可靠性。正式沟通...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1 工业心理学创始人 闵斯特伯格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2 霍桑实验的结论 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中的几个假设。假设一 物质条件的改善可提高生产率。假设二 工间休息,缩短工作日可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假设三 计件工资制可提高生产率。假设四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