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发布 2022-10-18 18:57:28 阅读 3813

大学本科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辨析题。一、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

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分为接受的学习和间接的学习,他认为不能错误的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接受还是发现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学习不是刺激反应的一种简单联结。在他的学习观中,学习的发生同样可以表现为刺激与反应此,刺激是作用于学习者感官的事件,而反应则是有感觉输入及其后继的各种转换而引发的行动,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水平变化的方式加以描述。

2、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认知加工的过程。3、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

四、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完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整体性:人格是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整体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5)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五、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 个体品德的内容**于社会道德。

2、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六、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几个阶段。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问答题。一、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过程,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2、感知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感知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印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指决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三、思维特征:

1、间接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2、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习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五、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经验(1)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3)原有知识经验的司利用性。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程序。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六、知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义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七、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暂时记忆广度接近**。

2、对只管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8、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九、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十、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十。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 (3)平衡。

2、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3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动阶段(4)形式运动阶段:a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b进行假设演绎推理c具有抽象逻辑思维d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1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时间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分析题:一、成败归因理论?

答: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带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底的学生应该给予给多的奖励,对能力底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那一活动。如学生不仅认识到认真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

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三、品德的心里结构?

答:(1)道德认识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2)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和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里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四、罗森塔尔效应?

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但这一暗示却改变了教师的看法,但他们通过眼神、微笑、音调等将信任传给那些学生,这种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实验被誉为罗森塔尔效应。

五、教师成长的历程?

答: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教师的成长阶段可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第一,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老师,他们都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担心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等问题,因而有些新老师可能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有些新老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老师都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1.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12.诱因13.学习迁移14.知识 15.知识领会16.内化17.品德18.社会规范19.社会规范的学习20.社会规范认同21.偶像认同22.价值认同23.认同学习24.规范的信奉。1.经验 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 教育 复习题

本次考试内容以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向葵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教材为主,考试题型有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一 填空题 1 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 2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一是 的研究方法,二是 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属于 ...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本次考试内容以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向葵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教材为主,考试题型有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一 填空题 1 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2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一是的研究方法,二是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属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