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好像是感觉那张(感觉的适应,对比啊……定义+举例。
第二题是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定义+举例。
第三题是人格结构论分那几部分,他们定义,作用…重点潜意识。
第四题是行为**的指导思想,行为**包括哪些,举一个**的定义也就是怎么**的…就这4个题。
题一:常见的感觉现象有哪几种?其意义及分别举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例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例如视觉: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听觉: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感觉越迟钝。
2:感觉的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例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刚走进花园,你会闻到一股花香味,但过了几分钟,就闻不到了,这就是嗅觉的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例如尖锐的声音会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
4:感觉的对比。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例如一个灰色的方块,在白色背景下由于对比显得暗,在黑色背景下显得亮,这叫同时对比。又如,喝了苦的中药之后再喝凉白开,觉得白开水有点甜,这叫继时对比。
5: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感受性的补偿是指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之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如“雨人”,虽然不具备行走能力,但是记忆能力超强,又如,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狙击手可以百发百中。
6: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即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如我们感觉到的“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等就是联觉现象。
二:知觉的特性有那几个?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的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帮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选择性的记忆我们感兴趣或者是需要的东西。如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
2: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系统把感觉到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以帮助我们整合知识,便于系统理解和记忆。如医生根据病人的局部体征来完成疾病的诊断。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这就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帮助我们关联两个分割的部分。如**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帮助我们在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中不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远处的一个人向你走近时,他在你视网膜中的图像会越来越大,但你感知到他的身材却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题三:什么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及其作用(举例)。
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借助一定的中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即指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像考古人员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历史,警察通过观察脚印等推测罪犯身体特征等。思维的间接性有助于我们根据现有事物来推理事件的发生过程。
而概括性则是指概括出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属性的联系。例如:铅笔,钢笔和毛笔,虽然材质不同,但都可以归类于可以书写的工具。
题4: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哪几种?与人的健康疾病有何关系?
1: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对个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不良的心境会使人烦闷,妨碍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保持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境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2:激情。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出来,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威胁人体康健。
3:应激。应激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功能,使人精力旺盛,活动量增大,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帮助人化险为夷,及时摆脱困境。但紧张而长期的应激会导致休克和死亡。
题5:需要层次理论的要点,需要与人的健康、疾病有何关系?
要点: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其中以饥饿和渴的需要为主。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胁、免于孤独、免受别人的侵犯。当这一需要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安全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随着上述需要被满足后,人类就会产生进一步的社会性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的缺失就像机体缺乏维生素一样,会抑制人的健康成长和影响到人的潜力的发展。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得到社会认同,受到他人的尊重,就会产生自信、自强的心理体验,反之则会产生自卑、虚弱和无能的感受。
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前四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指个体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多数人而言,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们追求奋斗终生的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题6: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潜意识理论,心理结构论,发展论,人格结构论,神经症的解释。精神分析**的基本术语,过程。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1:意识。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被知觉到的心理因素。例如我们感觉自己站着又或是坐着。
2: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欲望本能。
由于为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所不容,所以试图进入意识中去寻找满足,而这种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正是各种症状的根源。例如食欲,贪欲等。
3:前意识。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
主要功能是起到警戒作用,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直接进入意识层面。例如在你生气的时候想要摔东西时又会想到摔了的后果从而阻止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由两种本能的内驱力推动的。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或称为攻击驱力。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欲期。约至1岁,建立起安全快乐的母子关系,是形成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的关键期。
2:肛欲期。约2-4岁,在此期父母开始培养孩子的定时、定点大小便的习惯,孩子则根据自身的快感需求决定是保留还是排泄。
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藏、强迫、权利欲强等。
3:性器期。约4-6岁,此期相当于青春期的性冲动,此时躯体的性冲动实际上是一种“婴儿的性”。
4:潜伏期。约6-10岁,此期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兴趣减弱,对父母、运动、自然界和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好奇心陡增。
5:生殖期。10-20岁,此期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原始家庭客体(父母)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人性的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发展,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三)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模式,这个结构模式包括三个功能上相关的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目的是把功能相关的心理内容与过程组织在一起。
1:本我。它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包括了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
最初本我很强大,自我只是本我外包裹的一层,以后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致自我增大。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其强烈的愿望就是追求快乐的满足。例如吃饭和睡觉。
2:自我。其作用主要是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本我的愿望充填到自我,自我成为本我的执行者,从环境或现实的方面理解,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担着。自我遵从的是现实原则,它试图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代替本我的快乐原则。例如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
超我追求完美,会与自我联手阻挡那些代表原始冲动的本我愿望的表达,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大部分也是非理性的。例如自己设定的最终理想。
在健康人身上,本我、自我和超我是统一协调的,由自我起着主导作用,使相互间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对一个人来说,他应该拥有强大的自我,并能很好地协调超我和本我的许多要求。因此这个人在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双重控制之下具有健康的心理。
四):神经官能症。
2.什么是"神经症"(neurosis)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自知力完整或完全完整。神经症也是门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 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 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重点。1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一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蛋白 分子 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二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 身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三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四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
医学心理学
简述轻度与重度心理障碍区别要点?的眼光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成因,用发展的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织成一个整体。3 知区别要点轻度重度观点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以及对 效果的预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1,心理活动 部分出现障碍 严重破坏测。4 转介或转诊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当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