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发布 2022-10-18 12:33:28 阅读 2452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王敏。

单位: 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乡中心校

专业: 英语。

考试科目: 教育心理学。

考试分数。2023年 11 月 1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策略。

答: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2、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

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

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

知识与旧生联系的桥梁。

3、场独立性。

答:场独立性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4、习得性无力感。

答: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5、教师的威信。

答:教师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答: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

答: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原则):

(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 “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

(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5)低的错误率: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

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3、简述复述和组织在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答:(一)复述的作用: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

1、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

2、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

二)组织的作用: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无论是归类法还是纲要法,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4、在学校中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答:(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4)适当开展竞赛。

5、举例说明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能力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为能力,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仍将失败。

努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付出巨大的努力,会增加自豪感,但并不一定期望以后还会成功,一旦放弃努力,可能面临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感,并期望以后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成功。任务难度是一个稳定的外部原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期望下次还将是失败的结果。运气是一个不稳定的外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会减少自豪感,也不会期望下次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但可以期望下次碰到好运而成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论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认知结构是人的认识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经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见的平衡而形成的,并把这种认知结构的单元称为图式(schema)。布鲁纳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也强调认识活动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

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representation)。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这三种表征在儿童智慧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幼儿时期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阶段: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象解决问题;第三阶段:

大约从。

六、七岁开始即符号表征阶段这时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等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

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这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①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心思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②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他把思维分为分析思维和知觉思维两种,强调教学要把发展直觉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因为直觉思维是和知觉相联系的创造思维,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看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进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两方面。

他还说:“学习旧够,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可见,他的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他提出,学校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布鲁纳认为重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有好处的,其必要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懂得了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②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认为记忆的主要问题在于提取,只有有结构、游戏同的贮存知识,才有助于提取知识。

③有助于增进学习中的迁移。认为掌握了剧本原理,就可以把事物作为普遍事情的特例去理解,态度和原理的迁移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

④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他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好的结构)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即好的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⑤能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他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并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认为高等数学的概念可以用直观方式教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上,要重视一门学科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连续性,打通中小学和大学同一门学科的界线是可取的。

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可见,他强调发现是一种方法。

布鲁纳认为:“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作制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即学生也要象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

布鲁纳之所以强调发现学习,首先应归因于他对教学目标的看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2. 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主张?

答:(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心理学考试试卷

2013年幼师专业 幼儿心理学 考试试题。姓名得分 1 选择题 30分 1 下列不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的选项是 a 方向性和顺序性 b 连续性和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规律性。2 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上的认知过程的是 a 喜悦 b 哀伤 c 实现理想 d 感觉。3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 发...

2023年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 1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 教育心理学 1914年出版 教育心理学大纲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进入 a 初创时期 b 发展时期 c 成熟时期 d 完善时期 2 教师感到自己已经站稳了脚跟,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问题上,说明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步入了 a 关注生存阶段 b ...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10分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 a 最新的内容 b 最形象 生动的内容 c 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d 事例或案例 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发现学习 3 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