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序性。
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教科书案例(此文所指教科书如无特别指明,均指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版的《教育学》):
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
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经典例题(本文所选题目均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或资****真题):
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的表现。(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个体差异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顺序性和阶段性 d.均衡性。
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规律 b.顺序性规律。
c.不平衡规律 d.差异性规律。
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注意:请各位童鞋比较下例5、例6和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但在做题时,如果单选,则优先选择顺序性。
我们认为,首先违背的是顺序性的规律。
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二、阶段性。
概念: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教科书案例: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对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对阶段性的定义是: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经典例题: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0.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1.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3.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注意:这道题可以让我们对比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区别:阶段性强调的是质的变化,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做题时容易混淆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虽然王道俊书中把它放在阶段性下面举例(当然,这没有错,不同的年龄段在发展中确实有不同的阶段任务,但考题往往正如13题所强调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显然,题目强调的是发展的方向和顺序,因此本题应是顺序性。
可能有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例子在不同的两个规律当中呢?答:强调的方面不一样,认知发展既有顺序和不可更改的方向——这是不断的量的改变,又有不同年龄段的显著特征——这是质的飞跃。
如果题目这么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分别是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那么,这道题就应是阶段性。
体会下两者的不同。
1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15.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三、不平(均)衡性。
概念: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科书案例: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育要求:抓关键期。
经典例题:1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年龄阶段就发展的很好,而有的方面要到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17.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c.互补性 d.阶段性。
注意:例16、例17说明了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的区别。两道题的共同点是,都有“年龄段”。
但不同在于,16题中,年龄段并没有被强调,只是作为修饰语存在(“在某某年龄段”这是个状语,非主语),“有的方面”才是主语;而在17题中,题目强调的是“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因此,这两道题答案不同。
仔细揣摩下。
18.在人的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前,生殖系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之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个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注意:这道题容易和顺序性相混淆。当然,混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各位同学的理解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不平衡性的概念和举例在另外一本权威的书中,是另一番样子!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是这么描述不平衡性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看了这个描述,也就明白:18题分明就是书上的原例嘛!所以要选不平衡性。
而这样的描述,和王道俊书中对顺序性的描述及其相似,这自然造成我们理解的偏差。那么,问题来了(当然,这是你们要提的问题):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我的回答是:按照王道俊书中的描述来理解,但是(哈,关键的“但是”),在做题时,如果遇到像18题这样的描述,还是要按《教育学考试大纲》来选。把它-当-成-特-例-来-强-记!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1.“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可变性c.稳定性 d.不平衡性。
22.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四、互补性。
概念: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注:王书中没有提及互补性规律。此概念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
相对来说,这部分内容简单,我们看下经典考题即可掌握。
经典例题:23.瞎子能靠触觉辨别人民币,说明机能发展是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4.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5.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五、个别差异性。
概念: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教科书案例:
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
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
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
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教育要求:因材施教。
经典例题:26.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连续性c.差异性 d.顺序性。
注意:对比这道题和例14,我们来看个别差异性和阶段性的区别。
1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两道题中,都有“一刀切”,区别在于:14题中,题干强调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化”——儿童”“青少年”这两个词说明,该题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放在了一起,没有“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违背的是阶段性的规律。
而在26题中,题干指明了是“高一(2)班”——同一个班的学生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也就说同一个阶段了。而同一个阶段不“一刀切”,说明班主任能够照顾到班上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这是尊重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高等心理学心理学试题
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心理学2 教师角色3 教学风格4 自我效能感5 教学效能感6 动机与学习动机7 学习迁移8 问题解决9 自我意识10 心理健康教育11 教师期望效应12 教学监控能力13 教师胜任力14 教学反思15 学习16 创造力17 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18 人际交往。简述题 1 简述高等...
心理学 试题样本心理学
广州大学2005 2006年度第一学期考试卷 课程 心理学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学院 系 级 班学号 姓名。说明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共四大题 一 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15分 1 行为 2 知觉 3 心理状态 4 心理年龄特征 5 社会化 二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 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其...
心理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 a 近因效应b 晕轮效应。c 社会刻板效应d 首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