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授课计划。
第一讲导论柏拉图的灵感论。
第二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异化理论《手机》)
第三讲全球化理论(《含泪活着》)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非诚勿扰》)
第五讲精神分析批评(张爱玲)
第六讲叙事学(《今日说法》)
第七讲结构主义批评(《倩女幽魂》《金陵十三钗》)
第八讲解构主义批评(同上)
第九讲后现代主义批评(《罗拉快跑》)
第十讲存在主义批评(同上)
第十一讲后殖民批评(《花木兰》《2012》)
第十二讲形象学批评(《007电影》《黄飞鸿》)
第十三讲意识形态批评。
文艺心理学导论。
一、产生与发展。
费希纳(1801—1887)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在晚年(1865-1876)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 自谓“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了“自上而下”的美学。
这个重要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区别* 研究重点:审美客体与对象——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
研究方法:从理论出发采用演绎的方法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从审美体验出发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概括,得出一套观点或理论。* 研究关联: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现代意义的文艺心理学在中国同步产生,王国维是拓荒者,经郭沫若、鲁迅,到30年代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
2024年出版《悲剧心理学》(英)《**心理学》,2024年出版2024年完稿的《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沉寂近半世纪后,**十年代才迎来了中国文艺心理学的春天。
二、性质与对象。
文艺心理学,得名自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准确地说应是“心理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现代心理美学”、也有叫“审美心理学”的。
第一讲柏拉图的灵感论。
文艺本质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论,是以其哲学思想“理式论”为基础的。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个世界:一个是由理智领悟的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理式世界”或“可知世界”;一个是由感官感知的个别事物所组成的“感觉世界”或“可见世界”,;还有一个是模仿感觉世界而来的“艺术世界”。
艺术是对理式的模仿的模仿。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距离真理更遥远 。
在古希腊,艺术一般被看作是制作。诗人就是匠人。* 从知识和真理的角度,彻底反艺术。
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看,艺术对人性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是渎神。诗歌和悲剧中的啼哭和哀叹,狂欢失态,这些都有失神的尊严,失去对神的敬畏和敬仰。* 其次,艺术作用于人的感官,排斥人的思考。
* 最后,悲剧中悲惨的故事情节,让人产生同情,常常能够满足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女子气”),喜剧则培养人的小丑习气。 *因此,在理想国中,诗人和艺术家是被驱除的对象。
柏拉**论中的矛盾。
柏拉图贬低模仿,视其为雕虫小技。但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十分重视艺术,他的几篇对话录反复讨论了艺术。在《理想国》(卷。
二、三)中,他尤其看重艺术的社会效果。
柏拉图一方面认为艺术有种种弊端(如艺术远离真理,培养人的情感,排斥理智思考等),轻视模仿。但另一方面,柏拉图又不是反对一切艺术。按其理论,他应该不反对诗人在神的操纵下的创作。
柏拉图视理智为高贵,情感为低劣。艺术迎合情感欲念,抑制和排斥理智思考。按照这种逻辑,柏拉图应反对一切艺术,包括诗人在神力操纵下创造的、符合柏拉图正义理念的艺术,因为这种好的艺术照样迎合人性的低劣部分,滋育和培养情感。
在有些对话录中,柏拉图一反理智高于情感的主张,把情感也看得极其重要。 柏拉图高扬理性,但又主张灵感说,灵感说的要义就是要失去理智,陷入迷狂,主张艺术创作的非理性。
灵感论、灵魂迷狂说和神力凭附说三位一体,灵感-迷狂-神力凭附三个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构成了柏拉图独特的灵感论体系。主要见于《伊安篇》和《斐德若篇》
1、“神力凭附”说。
对灵感产生根源所作的第一种解释,也是灵感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灵感”相对立于“技艺”。他认为写诗、诵诗靠的是灵感即神力,而不是人为的技能、技艺,单靠技艺是写不出好诗来的。技艺人人能学会,而灵感只有神力凭附在人身上并将其灵气灌注到人的躯体中时才能得到。
即使是同一诗人有好诗也有不好的诗。原因就在于“优美的诗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力,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也是一样。
2、“上界回忆”说。
对灵感的另一种解释,“灵魂对天国或上界的回忆。”灵感是由“尘世事物”对真善美的“上界事物”的回忆而产生的。
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它就能力追随神而近于神的,如果它失去羽翼,就要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
上界事物是“理式”、是蓝本,尘世事物是摹本。不仅回忆到了理式世界的美的景象,而且还能追忆那美的景象所引起的高度喜悦,从而对理式的影子—尘世事物、美人或美的艺术品—欣喜若狂,油然而生眷恋爱慕的情绪,这是一种迷狂状态,也是灵感的症候。
3、“灵魂迷狂”说。
迷狂是柏拉图灵感概念的核心,它涉及到灵感发生时主体异乎寻常的心态或状态。
柏拉图所说的“迷狂”就是一种“神智不清醒”、“不由自主”、“失去平常理智”的情感状态,类似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酒神状态。它是非理性的,然而又是极具创造性的。* 柏拉图认为在迷狂状态下写的诗,较之清醒时凭技艺和理智写的诗更加光彩耀人,也更富有感染力。
迷狂的种类:* 迷狂的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的疾病引起的迷狂,如发高烧,或由于精神**症而引起的精神失常;再一类则是由于神灵凭附在人身上而使人的精神越出常规。侧重后者
后者又分成四种:第一种是预言的迷狂日神阿波罗,如巫神宣示神谕;第二种是教仪的迷狂酒神狄俄尼索斯,如祈祷和宗教仪式;第三种是诗歌的迷狂文艺女神缪斯;第四种是爱情的迷狂爱神爱若斯。
4、磁力吸引”说:* 诗神→诗人→ 演戏人、诵诗人→ 听众。
诗神如磁石,灵感的发出者,链条。* 柏拉图认为,无论诗人、演戏人,还是听众,在受到诗神感染时,也会表现出哀怜、惊奇、正义、恐惧,乃至哭笑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属于迷狂的表现。
两千多年来的灵感论除神力论外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人力论—强调社会实践、个人勤奋和修炼对灵感产生的决定意义。中国文论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马列文论。
第二种是西方近代的天才论——强调个人才能,天赋在灵感形成中的作用,如古希腊的品达、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灵感与天才几乎就是同义词。
第三种是西方现代的潜意识酝酿论——认为文化积淀与个人积淀,潜意识的酝酿和顿悟是灵感产生的基本源泉(弗洛伊德和荣格)。还有尼采的酒神状态说。
第二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说。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名称最初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由马萨里克提出的。之后,来自莫里斯梅洛-庞蒂2024年《辩证法的历险》中一书,揭示了西马中的人道主义、主体主义或非教条马克思主义这一潜在的传统。
、 西马主义者来自发达的“西欧”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补充”。这些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遵循两条基本的准则。
一是用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来“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二是找出马克思著作中潜在的东西来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趋于形成。
卢卡契、葛兰西、布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鼎盛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为杰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法国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等人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工具理性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 (多元化)阶段:20世纪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较之以前有所回落,但也涌现出了詹姆逊、伊格尔顿、哈贝马斯等重量级人物,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日益兴起 。
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号的宽泛思想体系。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
表现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布莱希特。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马歇雷、戈德曼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弗洛姆。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卡普兰。
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凯尔纳贝斯特。
文化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廉斯。
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艾贾兹·穆罕默德。
伊格尔顿曾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分为四种类型:人类学批评(普列汉诺夫)、政治批评(卢卡奇)、意识形态批评(阿尔都塞)、经济的批评(威廉斯)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什么是“异化” ?一个主要从马克思的著述中发展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个体与其社会生活的核心方面逐渐分离的过程,其间他们被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所控制。”(约翰。
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词典》新华出版社2004;p7)
异化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生物,变成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而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直接受费尔巴哈思想的鼓舞和影响。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马克思赋予了异化更深刻的内涵,以此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人被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的创造物所控制而处于非人的状态。
真实的谎言——“异化” 理论视阈下的电影《手机》探析。
一、情感的冒险 (情人)二、精神的依偎 (费墨)三、灵魂的救赎 (奶奶)
第三讲全球化理论。
1、全球化(globalazation)的起源。
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最早由泰奥多尔·莱维特于2024年在《哈佛商报》上一篇题为“谈市场的全球化”的文章中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展”。
文艺心理学
一 名词解释 归依体验文学语言法则简答题 二 简述高峰体验及其特征1 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2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4 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包含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理解其内涵与关系的?5 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与超越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结业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8级。姓名王文剑。学号 2084050071 时间 2010 12 23 1.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的异同。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个心理学方面的泰斗式人物。弗洛伊德的理论曾给荣格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他在一九一三年以前,一直在大学里讲授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
题目 谈谈我对 谷鲁斯和浮龙 李 内摹仿 说 之理解。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 内模仿说 是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谷鲁斯 karl groos,1861 1946 提出来的,而其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文艺批评家 美学家浮龙 李 ver vernon lee,1856 1935 谷鲁斯从心理学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