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08:46:28 阅读 2227

文艺心理学结业**。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8级。

姓名王文剑。

学号 2084050071

时间 2010-12-23

1.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的异同。

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个心理学方面的泰斗式人物。弗洛伊德的理论曾给荣格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他在一九一三年以前,一直在大学里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们曾经保持了六年的私人关系和事业上的友谊。但是,由于荣格是个独立性很强的人,所以他不甘愿只做别人的门徒,逐渐发展了自己的见解,在很多方面与弗洛伊德理论出现了不同。

相同点:(1)他们都对进行了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而在人心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意识存在。(2)二者都相信心理能的存在,认为心理能是人格动力源泉。

并且都认为心理能可以在人的不同的心理系统中进行流动,弗洛伊德称之为能量的移置,荣格称之为能量的疏导。(3)在人格发展上,二者都看到了个性化的形成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关。

不同点:(l)弗氏与荣氏研究的领域不同——弗洛伊德注重客观而荣格的研究更在于主观。(2)对隐意识领域研究不同。

弗洛伊德研究隐意识,着重环境,只注意个人的心理生展之历程;荣格研究隐意识,着重遗传,将全人类的心理发展史拿来作通盘计算。(3)对“力比多”的诠释不同。弗洛伊德最初只知性欲为唯一的心灵推动力。

到后来荣格和他决裂了,弗洛伊德才承认,其他的心灵活动也有它的地位。荣格根据能量的说法,将各种动力或物力加以详细分组,以避免一种只谈论动力或冲动力的心理学。对力比多的解释,这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

弗洛伊德将性的作用视为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性的观念贯穿了他学说的始终。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的一种而已。(4)对梦的解析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化装满足,除了儿童的梦和幼稚型的梦外,其他各梦都不免经过多次化装。梦的化装通过梦的检查作用和梦的象征作用完成,化装使梦的显意与隐意完全分离开来,释梦则是要破除化装发现与理解梦的隐意。荣格认为梦根本不需要伪装,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

梦没有伪装,没有说谎,也没有歪曲与掩饰,它们总是在尽力表达其意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梦是心灵这一自然之物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和完整性的一部分帕j33,梦向我们透露着自性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智慧不仅仅来自于我们个体的经验,它们是世代累积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集体潜意识散发出的光芒。(5)弗洛伊德开创了个人无意识的先河,认为人的意识,即可被人知道的心理活动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隐藏在无意识之中,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提出集体无意识,使人内心的无意识追溯至与生俱来的的一些相似性特质,即他的原型理论。

2.格式塔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解释。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和同型论。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格式塔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根据格式塔审美理论,任何一个整体都是超越局部成分相加的新的结构体,它具有局部意义之外的整体信息。文学文本作为艺术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即“格式塔质”,它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艺术作品的完形性特征。文学作品是主体通过知觉直接的同时性的组织活动,对文学作品内容重新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形成新的意象整体的过程。

中国古诗讲究含蓄的表达,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通常一个意象、一句诗都有言外之意,而这种“言外之意”,正是一种带有整体意蕴的“格式塔质”,它是读者经由审美知觉对整首词进行整体组织而形成的独特的模糊美感。可见,文学艺术并不是作为某种元素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存在。文学接受不仅专注于一言一物、一景一情,而应该从它们的有机组合中妙悟出一种超乎言语结构之外的整体风韵。

其二,同形论,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外部事物、艺术样式、人物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在结构方面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力”的模式。

当客观外物的力的作用模式和人的内在感情活动模式相互吻合时,就可以达到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异质同构”之境。此时物我合一,身心和谐,审美体验便油然而生。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常把此情形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格式塔心理学所倡导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部事物结构的同形契合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意象朦胧,寄托颇深。

其中,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形成了一种“意在言外”的张力,与当时黑暗而又沉闷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美好却又无法实现的理想达成同形契合,“异质同构”,使当时阴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寂寞徘徊的心境,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在诗中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才使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使得诗作更显示它朦胧的神韵。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以“异质同构”的方式去思考作者初感外物时的审美情形,在此基础上去感受和体悟诸种物象所提供的多种暗示和意绪。

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童年经验”即“童年体验”。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在心理学领域中,各派心理学家之间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童年经验与一个人日后体验生成的关系,精神分析学说曾有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见解。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虽然童年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的形成有到关重要的影响。

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这两种童年经验虽然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动力源“,但缺失经验比之丰富性经验,在激发创作动机的内在心理趋动力上更为强烈。作家莫言12岁那年,在一个桥梁工地当小工,由于饥饿难握,到生产队的萝卜地拨了一个红萝卜,被发现后,工地领导让他跪在***像前请罪。这段经历对作家一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个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满足这种生理需求,却要承担社会对他的惩罚,这无疑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厚大的栽害。所以,莫言把充满黑暗、恐怖和饥饿的童年看成他成为作家的重要原因。在童年缺失经验中,对艺术家后来的创作最具影响力。

现实的生存环境与恶劣的条件,以一种无情的挤压方式改变着儿童的命运,甚至造成终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变形。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志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张爱玲出身于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父母长期不和,终于离异。

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后母关系更为紧张。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

“人是最靠不住的”,是她从青春磨难中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冷酷无情杀机四伏的家庭,在张爱玲的心灵里种下了一只阴郁的“虱子”,成了她一生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她的急功近利,她的冷漠世故,她的孤僻清高,都与此有关。

4.神秘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神秘体验就是人在其中感到自己正与一个更高、更深、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解释,比如“佛性”、“**”、“上帝”、“太极”、“道”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

神秘体验与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从思维方式上看,艺术思维和神秘体验有相似之处。艺术所表现的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的美的标准是符合于人类对世界、宇宙的期望的,而神秘体验也是试图达到自由境界,反映人类对自己理想世界的向往。

有了神秘体验,艺术作品才会产生超越性,有了超越性,作品的思想内容才具有深刻性和哲理性,具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超验之美。伟大的艺术家往往在自己的心目中有一个虚幻而神秘的彼岸世界,如同中国有老庄的“道”,西方有拍拉图的“理式”一样,这种美不是经验或感觉到的美,而是在一种迷狂状态或梦境中才能体会到的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次,神秘体验的境界由于其与生活的超越性特征不同,与世俗生活存在截然相对的性质,令那些追求超越性存在的诗**连忘返。

这种神秘体验往往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反映的是一个圣经故事,耶稣被犹太总督彼拉多抓住。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圣母马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耶稣的尸体号啕痛哭时的情景。

米开朗基罗在死去的耶稣身上寄托了死去的萨伏纳罗的影子,萨伏纳罗为了拯救人类的命运,被教皇逮捕并处以火刑。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宗教的神秘性,描绘的是一个宗教的世界,彼岸的世界,但作品中对圣母的哀悼具有人问的普遍意味,**的形象正是为民请命的“殉道者”萨伏纳罗,人物的形象取自于现实生活中,思想内容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主题思想具有超越性。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柏拉图的灵感论。第二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异化理论 手机 第三讲全球化理论 含泪活着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非诚勿扰 第五讲精神分析批评 张爱玲 第六讲叙事学 今日说法 第七讲结构主义批评 倩女幽魂 金陵十三钗 第八讲解构主义批评 同上 第九讲后现代主义批评 罗拉快跑 ...

文艺心理学

一 名词解释 归依体验文学语言法则简答题 二 简述高峰体验及其特征1 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2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4 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包含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理解其内涵与关系的?5 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与超越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文艺心理学

题目 谈谈我对 谷鲁斯和浮龙 李 内摹仿 说 之理解。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 内模仿说 是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谷鲁斯 karl groos,1861 1946 提出来的,而其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文艺批评家 美学家浮龙 李 ver vernon lee,1856 1935 谷鲁斯从心理学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