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08:55:28 阅读 2986

一、名词解释。

童心说:明代李贽提出。童心即真心、本心、初心,指纯真的思想感情,未受儒家教义道德侵染的、从心底流出的真情实感。而文学正是这样一种童心的表现。

升华:升华原是一个物理术语,指固态物质超越了液态而直接变为气体。后被精神分析学派借用表述这样一种心理现象:

"被压抑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所允许或所要求的各种活动中,去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如果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话,那么从"本我"直接提升到"超我"就是升华的过程。

审美情绪:审美情绪是在审美情境下,人对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人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产生的情绪反应。

审美阈原则:就是指在一般心理意识活动中,审美的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一定的时段,才能打开接受者审美心理的"闸门",获得快乐、愉悦、惊惧或痛苦的感觉。易言之,审美对象的刺激,尤其是视听觉的刺激,必须达到或超过接受者的审美阈限,艺术的接受活动才会发生,接受者也才会引起审美愉悦。

心理距离:艺术活动中的心理距离,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对对象的其它属性暂时"悬搁"起来,或者说把心理中的其它属性用括号括起来,只留下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

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童年体验在作家创作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动机:是指由内驱力派生出来的、有明确指向的、与满足社会性欲求或自我实现欲求的某一具体活动相联系的动力。

内模仿说: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内摹仿是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核心。所谓内摹仿,就是审美主体在内心世界摹仿外界事物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特点,欣赏者同情地分享着旁人的生活和情绪,或者外物的姿态与运动,在心灵中产生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幻觉,即把自我加以变形,投射在对象中去,从而得到一种由摹仿得来的心理愉悦。

语境幻象:处于张力结构中的单个的语象通过核心语象的凝聚作用而产生出语境幻象。所谓的语境幻象其实是指语象在语境中的具体而整合地呈现。

自居作用:文艺活动中的自居作用是指两种现象:一种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将自我与人物形象高度认同,以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自居,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生命体验的过程;另一种现象是接受者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作品中,将自我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同,从而将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和活动当作自己的生命活动的过程。

1.简述几种主要的净化说。

1)道德说。它又可分为教益说、节制说、调节说三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诗学》注释家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净化是一种教益。

悲剧描写善良的人物陷入逆境,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善良,并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世途艰险和人世无常的道理。古典主义作家高乃依分析了悲剧净化的方式--推人及己,节制激情;莱辛和《诗学》的汉译者罗念生先生从亚理士多德"中庸"、适度的道德准则角度,把净化理解为道德的调节方式,悲剧可以激起怜悯与恐惧并使之转化为合乎中庸的美德。莱辛坚持道德完善意义上的转化说。

莱辛对净化的解释有两个突出的地方,一是他强调悲剧净化应唤起人对同类人的同情,应对共同的命运产生共同的怜悯与恐惧;二是他强调净化应把情感转化为符合道德的心理习惯。凡是符合时代的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作品,就是具有净化力的作品。

2)审美说。它强调悲剧的感性观照能使我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情感,而净化是以超然的审美态度突破生活情感的局限,来直观悲剧所表现的情感形式或生命形式。代表人物有卡西尔。

3)心理说。理查兹把净化看成是悲剧可以在一个有组织的经验中满足尽可能多的心理冲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是靠排除的办法来组织人的各种冲动,在艺术经验特别是悲剧艺术经验中各种对立冲动都被保持在平衡状态,都能得到调和满足。

悲剧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以毒攻毒,以假想情节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来医疗心理上常有的怜悯与恐惧,这样就使同样的病态情感在宣泄过程中得到**,从而达到情感心理上的平衡。

4)医学**说,或称宣泄说。这派与心理说关系密切,因其强调宣泄产生的病理或心理**效果故可看作医学派。这派的观点有两种。

一种认为净化即宣泄,类似于医学上的"顺势**",它是一个自然生理心理过程,观众借助于宣泄可以减少、缓和怜悯与恐惧这两种有害情感的过多沉积,获得内心的平静。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有满足强烈怜悯与恐惧之情的欲望,悲剧激发了怜悯与恐惧之情并使之得以充分宣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情感便趋于平衡。

2.审美意象的特征是什么?

1)想象性。审美意象的生成是由感知到的审美表象经由想象或神思的创造而来。

2)情感性。审美意象是以情感为中介触发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达到心物交融的审美境界的。

3)虚幻性。审美意象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某种具体形象,它有别于实际事物的实存性,是虚幻的。

3. 审美理想的特征是什么?

1)理性和感性的相统一。审美理想是具体的存在,它溶解抽象观念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内在目的性见诸于感性形态中。

2)审美理想是真与善的统一。艺术品中,美的理想应是一个饱含着进步的社会思想和人文关怀的弄潮儿,而不是作为一个落后的思想的哀鸣者。

3)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过去的理想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成为现实。但现实又会因发展而呈现不足和缺陷,这需要产生新的理想以引导现实前进。

现实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同时,理想也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4.审美理想有何功用?

1)审美理想导引着艺术走向完美。

审美理想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审美理想总是潜在地激发着人们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力图使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变成有序和和谐。

2)审美理想导引着审美体验趋向诗意。

审美理想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导引人们去体验瞬时的"现在",使其得到诗意的呈现。

5.审美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1)非期待性。

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活动是很复杂的,欣赏者有可能同艺术家一起,或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他们的情感。也有可能受艺术作品的激发,产生了自己的特殊情感。

2)个体性。

在艺术活动中,只有以参与的态度,去体验对象中的情感,设身处地感受那情感,主体才能用心灵而非心智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3)超越性。

艺术的虚拟性特征,决定了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情感与想象的联结关系。这使得艺术必须发挥想象的超越特点,以创造一个完美的"应该有的"世界。

6.审美感知的特征是什么?

1)新鲜感。一般来说,那些个性特征鲜明、形态新奇的客体更能吸引审美主体的注意力,更容易激起审美主体的兴奋,以便充分地感知对象的感性特征。

2)独特性。艺术家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受力,才能敏锐地把握现实世界及其形象特征。

3)整体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存在着一定张力,引导着艺术家将艺术品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4)恒常性。主体的感知系统具有补偿表象的能力,能够依靠过去的经验,修正、补充被改变、扭曲的表象,从而得以正确地感知对象。

三、论述题。

1. 试论述"意境"说的心理蕴涵。

1)从意境的组成元素看,它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浓郁的抒情传统,但并非自然情感的抒发就是文学、就是诗。作家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激发起来的自然的、征兆性的情感只有经过审美的过滤,才能转换成诗意的情感,才能入诗。

从情景交融的特征看,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往往通过自然情感对象化,即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融合在一起,才造就了诗的意境。

2)从意境的结构层次看,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寓虚于实,化情思为景物;实外有虚,象外有象,这一特点本身就为接受过程中读者诸种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结构,它召唤着读者的模糊体验,激发他们调动自己的直觉、想象、情感、理解来创造出一个惝恍迷离的心理时空。

3)综上所述,意境理论强调情景交融,要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将日常情感对象化,化情思为景物,转换为充满诗意的艺术情感;强调虚实相生,要求虚实相生,使作品转化为充满"空白"与"未定点"的符号结构,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创造性参与才能实现全部意义。这些特征实际表明,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中,文本作为核心中介,潜在地蕴涵了作者的心理情感,又是一种"召唤结构",期待着读者的参与。

2. 从共时性角度来看,读者心理的期待视野与本文的召唤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落差,试举例说明之。

读者心理的期待视野与本文的召唤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落差。从共时性角度来看,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致性格式塔存在的四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本文结构的审美水准(力的式样)大大低于读者的期待阈,不能构成对读者的召唤,因而在相互作用中无法形成优化格式塔。大量的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便属于此列。如各种街头小报、低档娱乐刊物的制作。

第二种是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初级的完全重合的建构。在这种阅读中本文水准与读者接受力完全适应,阅读没有很高的完形压强,本文感受的复杂度深刻度较低,阅读轻松愉快,无须付出创造性劳动。

第三种情形是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适度错位,本文的审美水准高于读者的期待阈,因而在格式塔建构中形成了强烈的完形压强。读者通过阅读的调节,打破并提高了期待视野的审美水准,唤起了创造的热情,在双向作用的富于深度的审美活动后,获得创造者的巨大审美愉悦。

第四种情形是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另一种分离。召唤结构大跨度超前,现有期待不能构成接受背景,读者接受度偏低,而完形压强则太高,本文对大量读者呈现为完全无序的不和谐状态,无法形成一致性格式塔建构。

3. 如何理解阿德勒关于“超越自卑”的论述?

在阿德勒看来,任何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都希望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加以改进。这种自卑感可以表现为各式各样,人无法长期忍受自卑之感而无动于衷。它肯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自卑感本身并非**的因素,它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建基于自卑感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人类的文化是一种自卑的文化。人类的这种自卑感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旧的一经克服会立即代之以新的自卑。任何已有的成就都不足以使其停止前进的步伐。

人类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标的内驱力。他称这种内驱力为"追求卓越"。其内涵是指人类生而具有身心各方面的缺陷,因而会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欲求。

而且这种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它不仅会抵偿缺陷本身,并且能进而发展成优越。显而易见,阿德勒在提到自卑感是动力创造的泉源时,明显地有别于弗洛伊德以性为驱力的说法,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感是正向的,使人进行补偿并可以追求优越。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柏拉图的灵感论。第二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异化理论 手机 第三讲全球化理论 含泪活着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非诚勿扰 第五讲精神分析批评 张爱玲 第六讲叙事学 今日说法 第七讲结构主义批评 倩女幽魂 金陵十三钗 第八讲解构主义批评 同上 第九讲后现代主义批评 罗拉快跑 ...

文艺心理学

一 名词解释 归依体验文学语言法则简答题 二 简述高峰体验及其特征1 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2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4 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包含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理解其内涵与关系的?5 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与超越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结业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8级。姓名王文剑。学号 2084050071 时间 2010 12 23 1.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的异同。弗洛伊德与荣格两个心理学方面的泰斗式人物。弗洛伊德的理论曾给荣格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他在一九一三年以前,一直在大学里讲授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