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发布 2022-10-16 09:36:28 阅读 7950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

动物心理学家harlow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

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

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2024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2024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2024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此行为 “假怒”。

其脑机制是: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5、华生的婴儿恐惧习得实验。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

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等,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在华生那个时代,人们尚没有注意到此类实验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伤害,诸如,情绪实验可能会使人类被试难以摆脱负面情绪(如恐惧)的困扰等等。当研究者了解到这种危害以后,像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这样的研究就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了。人们开始采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新方法,来研究情绪的习得性,其中包括利用动物被试、减少被试受。

6、在古代的时候就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情绪的实验研究。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所以对情绪的调试非常重要。

情绪心理学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多形式,多水平和多功能的特征。是一个生理 心理 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情绪的基本形式包括喜 怒 哀 惧。无论正性或负性情绪均以其适应性而有益于人类 但过度的正性情绪 尤其是负性情绪以及多种负性情绪相叠加与混合而发生絮乱,则导致情绪失调和适应不良。一个人若心情愉快...

情绪心理学

1,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的观点 情绪的发展来自环境信息 情绪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评价 拉扎勒斯把情绪看做认知评价的功能或结果,情绪是由认知决定的。这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忽略了情绪对认知和行动的意义和作用而走向了副现象论。2,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的内容 动机...

情绪心理学

一 情绪的属性和定义。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1.认识过程是平淡而无情的。2.情绪有特殊的外显表现。3.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上。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情绪是生理和心里多水平整合的产物。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