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5:10:28 阅读 6519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选择。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②)记忆。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④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③会发生变化。①量②质③量和质④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②)性遗忘。①暂时②永久③一般④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④)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①积极②消极③熟悉④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③)想象的形象。①有意②无意③再造④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④)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①经验②知识③客体④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②)发展的表现。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

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③)的发展的表现。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

9.考试中的判断题,选择题属于(①)问答题与填空题属于(②)再认②再现。

10.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①)以后见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这是(③)而且还能背着写出来,这是(④)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再现。

11.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②)记忆联想②记忆表象③幻想④追忆。

12.在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③)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3.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②)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4.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④)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5.无意识记是(③)的识记。①无意义②对材料不理解③无预定目的。

二、判断。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3.凡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4.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

5.采用尝试重现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于客观现实。(╳

7.梦**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8.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10.记忆是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1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12.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13.只要提高记忆效果,就能防止遗忘(╳)

14.复习就是反复阅读,读到记住即可(╳)15.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占重要地位(√)

16.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也就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

17.幻想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想象(╳)18.鲁迅先生依靠幻想,构思出了阿q的型形象。(╳

19.能再认的一定能再现,能再现的未必能再认(╳)

三、回答。1、你认为怎样进行复习最有效?答:⑴复习要及时;⑵复习方式要多样化;⑶复习分量适当;⑷复习是要对材料进一步加工,2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有哪些?答:⑴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⑵将所学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⑶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⑷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⑸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a、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b、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

四、事例分析题。

小明一进中师,高年级的同学就教给他一个学习的法宝——上课认真听,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考试必过关。小明按照这个法宝学习了一个学期,虽然期末考试过关了,可是第二学期一开学,才发现脑子里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小明感到非常苦恼。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明为什么这样?

应该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小明的学习违背了遗忘规律。表现在只是上课时认真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而没有效地及时复习,使知识牢固化。要学到扎实的知识就应该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再者,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提倡“过度学习”;最后,复习时要将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心理学复习练习资料(4)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选择。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③)

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①)

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②)

分析②抽象③概括④综合。

4.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①)

具体化②抽象③概括④综合。

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④)阶段。

六七岁②七八岁③**岁④十至十一岁。

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②)集中思维②动作思维③发散思维④形象思维。

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③)动作思维②抽象思维③发散思维④集中思维。

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②)动作思维②抽象思维③发散思维④集中思维。

二、判断。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等认识的低级阶段无关。(╳

2.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未来(√)

3.加强学生的朗读、默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4.“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5.“会飞的是鸟”这是日常概念。(√

6.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7.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8.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9.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中不平衡表现。(√

10.小学儿童说“马是动物”,这说明他已揭示“马”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11、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因而比集中思维更为重要。(√

12、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思维活动的直观形象性很突出,即使到高年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教材,进行判断推理,也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

三、分析题。

一位教师在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育时,制作了插入式活动卡片:①他先用四开大小的画纸画。上河、岸各半的彩色图景,再用刀划出若干道小口;②然后又用硬纸剪若干张小鸭子图案,正反面涂上颜色;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题意将小鸭子插在背景图上,4

成为一道三情景习题。

岸上原有5只鸭子,又游来3只.共有几只?岸上有8只鸭子,游去3只,还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还有3只,共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有3只,河里鸭子比岸上少几只?

岸上有6只鸭子,游去1只,又游去2只,岸上有几只鸭子?

教师在使用时根据题意,将鸭子只数和方向加以变换,学生学得趣味盎然。请根据知识掌握的过程有关理论来分析这一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

答:这位教师的教具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他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应用题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首先,教师充分掌握了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孩子在初学应用题时往往对抽象的文字和教学的理解发生困难,因而教师根据教学艺术制作了直观教具,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变化,使孩子对“共”、“多”、“少”等概念有具体、形象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不仅在讲授计算课时可以使用,而且在反复练习时也可以使用,这样又能时教师节约大量的课堂准备时间。如果在制作活动教具时,不仅制作“小鸭子”的图案,还可以制作“小青蛙”、“游泳的小朋友”等图案,那么,这种活动卡片在“数的认识”、“比多”、“比少”等教学内容时都可以用,而且能增添情趣。

四、问答题。

1、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答:对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主要的途径,教学达到对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除了教材中所表述的发展儿童语言、丰富儿童感性经验、运用变式和比较以及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

课前布置活动性的作业,在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时,引发新旧知识矛盾;课堂中的提问等方法。⑵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新的概括。

小学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因而他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他们不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具体事例说明原理,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多创造条件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已掌握的抽象公式、原理、法则等应用到具体事例上去,解决新的课题。

使儿童在解决各种课题中,逐步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养成自我检查思维结果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小学心理学》

第三章记忆第二节识记。识记是构成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完整的记忆过程是从识记开始的,识记也是保持 再认和回忆的前提。一 识记的分类。一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称之为不随意记忆。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二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根据识记材料...

小学心理学

4 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7 适当的惩罚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一定作用。8.在品德教育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一般说批...

小学心理学

2005年7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教育心理学 小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b 2 a 3 b 4 b 5 d 6 c 7 c 8 d 9 b 10 a 11 c 12 c 13 b 14 a 15 c 16 d 1 7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