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学本科教育心理学作业

发布 2022-10-16 00:11:28 阅读 1453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首先是班集体的影响: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评价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

教师的性格往往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的性格是暴躁还是安静,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意志坚强还是薄弱,情绪高昂还是悲观低落,办事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等,教师的这些心理品质对学生性格都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师的态度分为三种,即放任型、**型、民主型。

放任型:表现为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不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表现为无集体意识、五团体目标、纪律性差、不合作。

**型:表现为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学生赞誉、贬损。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紧张、冷漠、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民主型: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开朗坦诚、有领导能力。

可见,教师在学生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电视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小学儿童性格形成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

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加强他们自身性格的锻炼与修养。

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一)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绝对的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二)理论基础社会本位主张国家利益至上,提倡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三)评价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脱离了宗教神学,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来衡量教育的成果;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发展需要,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其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类似观点: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 那笃尔普:“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这种观点1、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 2、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您的答案:(一)政治因素,在制约课程发展因素中,政治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深刻的和多方面的。 (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的要求又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目标的设置。

(三)知识的进步。随着人类知识经验不断发展变化,学校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能力的发展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题目分数:20

第3题论述制约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因素。 您的答案:(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各国历史条件和传统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7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您的答案:(一)现行考试并没有真正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考试缺乏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 (三)考试是以教师为主的单边活动,没有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

第5题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您的答案:(一)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三)张扬学生个性,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品德,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答:考试制度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

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考试方法单。

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类型多、层次多,因此每种考试制度又存在不同的问题,就拿高考制度来说,就存在很多弊端:1、地区差异。

高考的地区差异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从高校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虽说高考分数低,然而进入高校后,却大多表现出色(这种情况在城乡学生中也有体现),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产物。试想一个把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与一个只把三分之一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相比,哪一个所掌握的考试之外的技能更多?

反之则说明,我们的高考并不是某些专家们所自诩的“能力为本”。2、“一考定终身”。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而在此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

在高考前,将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处分全部取消已成为许多学校不成文的惯例。这当中当然有许多是可以也应该取消的,然而不排除有些行为习惯乃至品行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因为高考成绩尚佳而免去处分。所以从各高校中不时传来学生在校严重违纪甚至酿成大祸的消息,而这些从高考分数,从学生档案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而与高考无关甚至关系不大的学习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3、文理分科。现阶段大多数省份学生参加的是文科、理科综合考试。

于是高一结束后的分班就至关重要了。原则上是尊重学生意愿,然而为了留住“好苗子”,赶走“差生”,班主任各显其能,甚至老师之间为此勾心斗角,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有些乡镇学校高一一进校就分文理科,很多文科生的理化生知识为零,很多理科生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

这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一些短视的校领导、老师造成的,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高考制度造成的。4、言行不一。在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标准答案,而除语文的作文外,几乎没有突现学生个性的试题(无**科或理科题目)。

有的试卷就连作文也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心中早已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不会出错,什么样的作文绝对不能写等等更不用说其他试卷了,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一名学生报考军校,出是题目之一就是你为什么报考军校,很多学生都回答保卫祖国之类,只有一名学生说家境贫寒,希望能保留一份城市户口,结果被评卷人打了一个低分。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

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5、城乡差别。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乡村的现象,教育部门的领导不解,城市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农村学校先进,城市家长对子女教育比农村家长重视,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比农村学校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是部分乡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较为普及。部分农村高中违规操作,在高考前以预考或其它方式先淘汰一批高考上线无望的学生;其二是农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比城市学生要长,课时更多;其三高考试卷虽然近些年来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其实更高,而城市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过关。

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由大众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了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和要求。1、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知识,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由于教学的其它任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文化资源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完成好这一项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掌握珍贵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是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这些能力,不仅是顺利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现代教学论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张通过教学协调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兴趣、意志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借助这种相互影响,获得新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4、培养学生的品德,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审美情趣和品德正处在急速发展中,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审美情趣和优良品德方面其着重要作用。总之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品德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它引领着能力的形成,使能力变得正确和精练;能力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手段。知识、能力与个性的关系很密切,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个性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在摸中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个性的差异,对一个人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业

学科教育心理学 课程作业。以下三项作业,请大家根据个人兴趣任选其中一项完成上交。作业1 学习总结。1 紧密围绕培训课程内容,结合实践工作谈谈学习收获和体会,最好有举例说明。2 作业形式为一篇学习总结,字数要求左右。作业2 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自我评析。1 设计一份所教学科的完整教案,运用学...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心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 姓名 层次 专升本 类别 网教专业 公共课 201 5年 12 月。课程名称 编号 0398 心理学a卷。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1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答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如果没有感觉,人不仅不能进行认识活动,就连正常的心理机能也将遭...

本科阶段教育心理学答案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填空题。1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2 冯特。3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4 认识 情绪情感 意志。5 能力 气质 性格。6 教育学 心理学。7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 反思过程。8 桑代克。9 描述 解释 控制。10 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