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知识归纳

发布 2022-10-15 19:03:28 阅读 5255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

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2023年,德国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

观点(1)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把意识分析为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意识流);(2)反对将意识看作人体的附着物,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理应重视应用;(4)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研究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三)行为主义(beh**iorism)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将身体的变化与动作作为心理的指标,从而使得心理学简化为s—r公式;

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认为内省法不能使心理学成为科学;

3)新行为主义不再一味排除意识经验,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把人的行为反应模式改为s—o—r,主张用操作分析使心理学客观化。

行为主义(beh**iorism)评价。

行为主义使心理学向客观科学的发展道路迈进了一大步,提高了心理学的科学品位;使动物心理、儿童心理,尤其是实验心理、学习心理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行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抹煞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把人归结为动物,陷入了生物主义;抹煞了行为的不同层次的差别,单纯地归结为 s—r公式,陷入了机械论和因果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等。

观点:(1)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或元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2)动物的学习不是尝试错误式的,而是“顿悟”的:

通过对问题情景的观察后,突然“顿悟”了自身动作与行为目标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行动。

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一是整体观对心理学有科学方**上的意义;二是对知觉特征及其组织原则等内容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反对试误式学习理论,重视学习中的顿悟活动和创造性思维,开创了创造心理学的先河;四是团体动力学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推动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其局限性是:(1)企图用主观内在规律解释心理形成的完整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境地。(2)忽视生理机制的研究,有的概念较含糊,有的实验又缺乏足够的证据。

因此这个学派并没有实现建设科学心理学的梦想。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重视对人的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并把人的无意识视为最重要的行为原因。早期理论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和意识;后期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研究内容: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论、本能论、焦虑论以及防御机制、性欲论、梦的理论等。

催眠、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olex)、埃勒克拉特情结(electra complex) 、自恋(narcissism)等。

五)新精神分析。

人物:霍妮、沙利文、埃里克森等。

主要观点: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于调节的功能;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强调自尊心的启发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有与学院派实验心理学接近的趋势。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纪元;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人际关系心理、跨文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心理史学的发展。

过分强调内在冲动、性动力、潜意识以及幼年经验的决定作用;过分强调性本能的消极性等。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1)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只研究异常人的“残废的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了解人性,研究人的价值、尊严、欲望、情感、生命意义,发展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人性本善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次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动机的巨大作用,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价值。

缺点是过分强调了人性的自然因素及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对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过分强调经验范式的重要性,缺乏有力的实验分析与佐证。

七)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人物:纽厄尔、西蒙。

观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指对人的认识过程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则指对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注意、知觉、心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活动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认知结构和过程的整体性及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作为当今心理学两大主流之一的认知心理学打破了行为主义外周论和精神分析心理学非理性主义的禁锢,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范式,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管理、生产和临床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理论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人脑与电脑的共性,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几乎完全局限于对认知过程的揭示,难以开展对情绪、需要、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 测验法。

四) 调查法: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五) 个案研究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

定义: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人的外部行为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适用条件: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难以重复验证。

难以精确分析。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定义: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以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法。

种类: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缺点:实验情景的人为性很强,由于被试态度、情绪等影响的干扰,实验的客观性不够强。

三)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

定义: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量表测量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创造性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照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四) 调查法。

定义: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五) 个案研究法。

定义: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一概括性。二预见性。

三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制约性。

第六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儿童教育的主张: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给予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第四,对右耳养护的要求。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论特别强调人的生物性本能,尤其是性本性,即里比多 (libido);认为所有心理发展都是这种本能发生变化的结果,本能是人格的推动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声称,心理生活由三个不同的成份──伊底(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婴儿最初是由无意识地、非理性地作用的本能冲动(伊底)支配的。伊底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随着儿童的成长;自我就从伊底中派生出来,自我由帮助儿童应付现实的理性思维、知觉和计划组成,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后来在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就发展出超我,超我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它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心理生活的这三个心理成份之间的冲突,使人产生焦虑(anxiety)。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2023年6月15日 – 2023年5月12日)是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者,以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著称,并创造了词语“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

心理学导论

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情绪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见的影响因素有认识因素 气质类型 环境刺激等。一 认识因素。认识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时都想学习开车的战士,结果都没能如愿,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件不顺心的事。但是,甲战士...

心理学导论

心理发展的知觉阶段。神经特殊能 学说。无意识记。对比联想。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需要。人的心理过程。1 神经冲动在单个神经纤维中是 传导的 而在神经系统内则是 传导的。2 记忆是通过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4 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5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的个...

心理学导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freud 弗洛伊德 无意识动机 无意识冲突。1 拒绝承认人类行为受到意识的支配,人格结构的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有点像我们获得视觉感知的过程。冰山。例 结婚动机 对方让你想起自己的父母或是你想要报复的曾经背叛了你的人。本我 id 盲目 生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