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

发布 2022-10-15 18:51:28 阅读 2299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与环境。

一、 个性心理。

1.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包括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此三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过程: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人特有的高级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的自觉(自我觉察能力)因素。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认知方面: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

情感方面: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

意识行动方面: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

3.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个人对于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

无意识:反应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梦、口误、笔误)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行为和心理的关系:两者不同又相互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透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社会心理是人们头脑里的心理活动(强调心理气氛的影响),而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活动。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机制、规律和事实。

四、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与思辨相对)——s—o—r”

1)刺激变量(s):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2)机体变量(o):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

3)反应变量(r):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2.系统性原则(与单一相对)——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3.发展性原则(与静止相对)

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自然条件下对行为的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难以重复验证和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调查法——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无需复杂的设备,可操作性强,信息量大。

缺点:结果的可靠性受被试的影响大,注意结果的真实性。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试验和实验室实验。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5.个案研究——对单一个案的研究。

优点:对于典型个案研究意义重大,研究对象少,便于集中精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推论总体上要慎重。

不足:研究是非控制性观察,获得的资料粗略(描述性),受主观的影响较大,真实性降低。

六、心理研究的基本步骤。

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

2.设计研究的方案。

3.搜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说。

七、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哲学(理论背景)是父亲,生理学(方法背景)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八、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认知心理学: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九、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现状:科技化(认知心理学)、综合化、本土化或中国化、实用化。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科学心理观):

1.心理是脑的技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是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二、动物心理的起源:

1.无脊椎动物——“招募臭迹”(蚂蚁等无脊椎动物能通过产生沉积于地面的臭迹外激素以达到招募同伴进行取食等复杂本能行为的目的,这些臭迹外激素即招募臭迹)

2.低脊椎动物——有实心的腹神经索,没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和真正的脑。

3.哺乳动物——脑和运动器官;黑猩猩和类人猿的智能行为和语言学习能力。

三、人类心理的起源:

1.劳动:使用工具对自然的自觉的改造过程。

2.语言:促使了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促使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生;

使人类的认识更加广阔。

四、人的心理的本性: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1)简单的心理现象离不开客观现实(听觉、视觉、知觉)

2)复杂的心理现象,也离不开客观现实:

首先,正确的思想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其次,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可能是扭曲的、不正确的、有偏差的。

3)人的主观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形式来讲是主观的。

4)人的能动性:人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去反应客观世界的。(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实践是实现主观和客观世界联系的中介桥梁;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四章心理的生物、环境基础。

一、生物基础(遗传基础):

1.遗传是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2.遗传给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二、环境基础——制约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胎期环境(母亲的营养、疾病、情绪状态)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的影响。

三、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必需研究的问题是:

1. 先天和后天关系: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先天——生物前提;后天(环境和教育)——可能性→现实性。

2.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形成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发展动力。

3.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育→领会、掌握知识、经验不断内化→发展。

4. 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对内外环境的欲求,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需要是人类行为动机的基础,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

一、需要的特性:1.对象多样性;2.与个体发展阶段相关性;

3.共性和个性;4.发展和丰富性;5.社会历史性。

二、需要的分类:1.自然需要(生物性/生理性需要)和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2.物质需要(基础需要)和心理需要(精神需要)

三、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e——生存需要;r——相互关系的需要;g——成长的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绝对优势)

2.安全需要(几与生理需要同步,免于生命危险,避免基本生理需要被剥夺的需求)

3.归属和爱的需要(人的社会性的体现)

4.尊重需要(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包括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被社会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高层次,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才赋的心理需要,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实现)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一、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需要,需要是动机的本源,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外存条件——诱因(目标),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正/负诱因)

二、动机的作用: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2.长远的、概括的动机与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3.高尚动机与卑下动机;4.主导动机与辅助性动机;5.意识动机与潜意识动机。

定势:未被意识到的一种动机,如刻板印象。

四、动机和工作效率: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五、动机冲突理论:1.双趋冲突2.又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

六、动机的理论:

1.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人类有两大类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但两者常常受到压抑而进入无意识领域,并在无意识中并立共存,驱使我们的行动。

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合物。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式揭示无意识动机过程。

心理学导论

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情绪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见的影响因素有认识因素 气质类型 环境刺激等。一 认识因素。认识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时都想学习开车的战士,结果都没能如愿,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件不顺心的事。但是,甲战士...

心理学导论

心理发展的知觉阶段。神经特殊能 学说。无意识记。对比联想。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需要。人的心理过程。1 神经冲动在单个神经纤维中是 传导的 而在神经系统内则是 传导的。2 记忆是通过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4 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5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的个...

心理学导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freud 弗洛伊德 无意识动机 无意识冲突。1 拒绝承认人类行为受到意识的支配,人格结构的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有点像我们获得视觉感知的过程。冰山。例 结婚动机 对方让你想起自己的父母或是你想要报复的曾经背叛了你的人。本我 id 盲目 生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