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教案

发布 2022-09-16 01:29:28 阅读 2850

《旅游美学》课程授课教案。

第1次课。第1次课教学过程。

项目一认识旅游美学。

本项目作为欣赏和体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服务活动的美学基础知识单元,围绕着美与美感、旅游审美本质、旅游审美心理以及旅游审美活动等几个维度,简要分析了美的本质特征、形态类型以及美感的生成特征等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基本美学问题,为其后各项目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任务一了解美与美感的特点。

人类对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认识其规律、熟悉其周围的事物;另一方面,人类的审美感官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也与人类劳动中的自由创造紧密相连。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世界无所谓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曾与人类对立的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时,人也在劳动中有了思维功能和制造工具的技能,这标志着人与动物彻底分离。人成了社会的人,有了区别于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和社会意识,产生了精神生活需要,具备了享受精神生活的能力和美感能力。普列汉诺夫曾在 《论艺术》中引用大量的现代原始部族的文化艺术资料,论证了原始人类 “以功利观点对待事物是先于以审美对待事物的”这一观点。

它正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原始人类最初制造工具、器物,如对石器的磨光,使陶器造型精巧、薄厚均匀等主要是从功用考虑的,主观上未必是有意识地对美的追求,但在客观上已有了美的意义,具有审美价值。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将不规则的石块打制成石刀、石斧,以适应当时人类取食、捕猎的需要。这些工具虽然与天然石块差别不大,但仍然表现了旧石器时代先人的创造精神与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先人制作的石器打磨较精细,具有美的特征;用黏土制成各种器皿,刻或画上花纹,烧制成既有实用功能又能给人美的感受的彩陶,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先人比前人更丰富的创造精神与更大的才能。

这些自由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创造活动展现出了人类的目的性、理想、智慧、才能与力量,从而使人本身感悟到自由创造的珍贵,并引发起情感上的高度愉悦,这便是审美的雏形。

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但人的美感毕竟不等于动物的快感,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其种族的属性先天地规定了它们的行动。而人的美感具有主观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人类的美感,**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性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虽然以感官的快感为基础,但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美感在本质上是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以适应人的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且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会促进人类美感活动的扩大和发展。

人类美感活动的发展也促进人类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级、更自由的境界发展。

一、美的特征。

.形象性。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美是通过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合规律性 (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体现出美的内容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而美的内容表现形式则是感性的,因而又是具体形象性的。

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的具有一种能以自己的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特性。

美的形象,一方面在于它的内容的社会功利性,即有用、有利、有益于社会生活实践,是对实践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另一方面在于它的质料和形式的合规律性如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美的形象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美的形象性在自然美、艺术美的领域里是显而易见的。

.感染性。美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是感人的。感染性是指美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以及人的精神性快感。

美具有一种感动人、激动人的感染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美感的特性。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悦人。人们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于它们都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赏心悦目,愉情悦性。

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感染性来自于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体现了对人的目的的肯定。首先是美有其具体形象,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调动我们的情思,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和欢乐感,能引起我们的爱慕和追求,能使我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美的事物具有感染性不单纯是由形式引起的,实际上主要是由其内容引起的。

但美的内容又要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感染人的力量。

.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美主要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

在自然领域,无论是经实践改造过的自然,还是未经实践改造过的自然,都有美的存在。在社会领域,从旧石器时代加工修饰、形态各异的石器、弓箭、陶器,到奴隶社会浑厚凝重的青铜器,到封建社会精巧美观的漆器、瓷器、编织品、金属器具,到现代化生产基地、生活设施、琳琅满目的商品,它们都闪烁着美的感性光辉。艺术美也是现实美的反映,从**上可以说它仍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但它是经过艺术家审美心理的中介,而后又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媒介转化为美的艺术存在,是艺术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物化形式。

.社会性。美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规定和制约的。美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的依赖,主要表现在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德。

美**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依赖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社会生活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无不源于生产。美的具体内容总是为一定社会生活、生产水平的发展所制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人类的社会实践,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使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作用,客观地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便构成了自。

然美的社会性。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开始从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向普遍的社会功利性方面发展;体现在对人有利、有用、有益上。人类之所以需要美、追求美,就是因为它对自身有用。

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功利性,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启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二、美感的特征。

.个人直觉性。

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刹那间感受到对象的美的特征,就是美感的直觉性。美感的直觉特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美感是对感性形象的直接感受。

即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第二,美感是一种非逻辑的判断。即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需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

对于美的欣赏与感觉,必须是直接地去接受、去体会,而不是间接地描述所能达到的。总之,一方面审美过程始终要在形象、具体、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美感是个体对感性形象的直觉,美感愉悦是个人的现实感受。另一方面在美的感受中,无需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和不美,具有非概念的直觉性。

.精神愉悦性。

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美感是由生理快感与实用满足感升华而成的一种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人类高级情感形态。审美情感直接渗入对象,渗入感受的全过程,使审美直觉同时变成一种情感体验,通过直接感受和情绪感染来达到某种社会功利目的。

它摆脱了种种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能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美的表现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人们在欣赏时,审美感受总带有情感的愉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美感是在感性直观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所以,**、舞蹈、戏剧、电影、绘画、建筑、书法、诗歌以及山水园林都非常讲究节奏。

感,就是为了符合欣赏者的生理节奏并由此产生美感。

.超越功利性。

美感的超越功利性是指,它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需要,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对人的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即 “不用之用”,使它成为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康德把审美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归为 “人是最后的目的”;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审美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等等。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

一方面,美感是一种无关利害、不涉欲望、没有直接实用性的快感,这就是美感的无功利性;另一方面,美感又是一种合乎人类目的性的愉悦。

三、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 (形式)指的是美的表现形态 (形式),也就是美的种类。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形式是多样复杂的,从哲学的角度按照审美对象的存在领域进行分类,可把美的形态分为三大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和社会美合称为现实美。

.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能够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自然物的生动形象。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高山峻岭、森林田野、草木花卉、鸟兽虫鱼等自然物显现出来的美,都属于自然美。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对自然利用、改造,使之为我所用并走向和谐的关系。从本质上说,自然美即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自然对象中的实现或对象化,即自然美产生于 “自然的人化”。自然美的产生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自然物本身的质地、形状、色彩等,这是自然美产生的物质条件;二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自然美有三个特征:第一,突出的自然性。自然事物的审美属性,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离开了自然事物的自然性,就没有了自然美。

自然物自身的某些自然属性,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是构成自然事物的特定的美的物质条件。自然美贵在自然。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而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当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

旅游美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理解旅游审美的发展历程,掌握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第一节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界定 关于美的定义的三种流派 1 客观派 认为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美与和谐 对称 色彩 比例等...

旅游美学教案

旅游美学 教案。系部 经管系。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11级旅游管理大专班。教师 管理教研室程晓根。南昌理工学院教务处。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 本章通过对美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如美的本质 美的特征 美的形态 美的欣赏,以增加在美的认识上的基本要领,帮助大家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美...

旅游美学教案

旅游美学 课程授课教案。第13次课。第13次课教学过程。项目七旅游行业服务美的塑造。旅游审美实践是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达成审美体验的综合性活动,在食 住 行 游 购 娱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的交叉性活动中,旅游者必然和以饭店的餐饮 客房 前厅服务人员以及旅行社的导游等为代表的一线旅游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