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1)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通过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夹子、老虎钳、羊角锤、起子、木板、开瓶扳手等。
教学重难点:
1、力臂的概念与画法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教学:一、新课引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说,他能搬动地球。但有个前提条件,你知道是什么前提条件吗?(给他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
这句话中“一个支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翘起地球?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讲授。
1、什么是杠杆。
设计情景问题:今年5月12日的四川大**造成山体滑坡、崩塌,使得大量公路被山石堵塞。人民解放军在接到疏通公路的命令后,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灾区进行公路疏通,但遇到很大的困难:
有些地方大型机械无法到达,一些较大的石头无法搬动。如果你也是救灾人员,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移走石头?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用棍子翘石头等)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用羊角锤起钉子、起子、剪刀、抽水机柄、指甲刀、撬棒、开瓶扳手等)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教师模拟后总结:
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有力的作用(2)能绕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杠杆的五要素。
其实在几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杠杆了,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有时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杠杆的名词。
学生参照课本“图11-3 用螺丝刀撬图钉”理解杠杆的5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以撬石头为例示范画图)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即“一点、二力、二力臂)
提问: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画力臂的方法?画力臂的口诀:一找点(支点),二画线(力的作用线),三作垂线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三、学习反馈。
1.画出图中各力对支点o的力臂:
2.画出下(甲)、(乙)图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阻力臂。
3.如图11-1-11(a)所示,杠杆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o为支点,l1是力f1的力臂,在图中画出f2的力臂和动力f1
四、课后巩固。
练习册相关内容。
五、板书。一、杠杆(2)
教学目标: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特点及应用。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能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难点: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杆秤、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翘翘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玩翘翘板,胖子一定会把瘦子压得跷起来吗?怎样才能让瘦子不被跷起来?
两人在翘翘板上能否保持水平平衡,静止不动?这时两人到支点的距离有着怎样的关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新课讲授。
1、**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杠杆平衡指的是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杠杆倾斜叫平衡吗?
1) 介绍实验装置。
2) 实验说明:在实验前我们应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在实验完成后再来告诉我。接着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怎样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
3) 实验**:在杠杆的左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右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设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f1是动力,钩码对杠杆的力f2是阻力。按照课本要求研究杠杆的平衡情况,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实验分析:找一组的实验数据分析。注意实验误差。
5) 概括总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提问:实验之前我们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我国古人对杠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明了许多相关器具,并将杠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在使用天平和杆秤。
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移动地球”的豪言状语,现在你能解释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吗?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杠杆原理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
提问: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胖子和瘦子在翘翘板上保持水平平衡、静止不动时,两人到支点的距离有着怎样的关系?
2、杠杆的分类。
理论分析:由:f1l1=f2l2,当l1>l2时,f1___f2;当l1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概念。
1)请同学们画出各杠杆的力臂,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课本图11-6)
提问:费力杠杆有没有优点呢?进一步分析得出这些杠杆的特点。
2)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②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3)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剪刀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杠杆原理的应用。
1)课本例题分析。
2)在一根长2米的杠杆的两端分别挂g1=30n和g2=50n的物体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在距g1为米的位置。
5、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轮轴和斜面。
三、课堂练习。
课本3w四、板书。
二、滑轮 (1)
教学目标: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 知道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
3.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教学重点:
重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教具: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绳。
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校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提问:我们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糟的轮子。**实物,引出本节内容并板书:二、滑轮。
二、教学过程。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观察课本图11-15和11-16的滑轮,教师模拟后,请学生指出,在使用时图中的两个滑轮有何不同点?从而分辨出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
教师总结: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如果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就称为动滑轮。
演示:手拿一个滑轮问学生这是什么滑轮。(可能是定滑轮也可能时动滑轮,关键看如何使用它)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它应用定滑轮或动滑轮的例子吗?
可见,在生活中,滑轮这种简单机械被人们常用,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滑轮?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尝试回答)
2、**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组织学生实验:参照课本图11-17和装置进行。
提问:(1)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钩码的重力大小有没有变化?
2)当改变钩码的个数时,情况如何?
3)你能从实验测得的数据中发现使用定滑轮的特点吗?
说明:若钩码重力g与拉力f不等,提示线与滑轮之间有摩擦力。
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1)组织学生实验:参照课本图11-18和装置进行。
2)学生思考设计**。
3)通过实验将测得的数据填入**。
4)总结动滑轮的特点。
从图4看,若要让动滑轮升高一个h,两边的绳子各减少h,这就意味绳子a端要上升2h;而重物是由两段绳子共同提升的,所以用一个动滑轮时能省一半的力,但却多费一倍的距离。
教师归纳: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要费一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滑轮的实质:变形杠杆。
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画图分析:右图中,定滑轮的支点是转轴o,动力臂是轮的半径ob,阻力臂是轮的半径oa。
2)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画图分析:右图中动滑轮的支点是a(而不是o),动力臂是轮的直径ab,阻力臂是轮的半径oa。因此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三、课堂巩固。
1、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所用拉力的方向如图所示,不计摩擦,比较拉力f1、f2、f3的大小( )
a.f1 >f2>f3 b.f1=f2=f3
c.f1f3>f2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上 教案全集资中县马鞍镇中心学校。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6课时 课题。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2.知道扩散现象。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难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 全册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 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 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集 全册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 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 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