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导学案

发布 2022-08-13 08:06:28 阅读 5515

9、故乡。

学习目标】1能说出**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出**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如《最后一课》、《社戏》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是**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 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3、**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4、环境:a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 是老二. 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2023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2023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2023年到2023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 》散文集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2023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写于192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故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瓦楞( )胯( )下秕( )谷髀瑟( )索蜷( )缩

寒噤( )折( )本潺潺五行( )阴晦萧索。

愕然wǎng( )然 bǐ( 夷 chī( 笑 zìsu

4、初读课文,思考:

**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3、“故乡”这一题目怎眼理解?

合作交流(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

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5、精彩句子赏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质疑—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1、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

2、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变化。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性格。特点。

3、文中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态时,先后用了多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

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质疑—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1.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年轻、中年)

2、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3、“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如何?

4、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1、重点研讨,精读全文的第三部分,结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2)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作者知道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4)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6)“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这篇**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一是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的象征,也是。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归纳**的主题思想。

教与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故乡》教案

知识与技能。明确以 我 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的写法。问题解决与思考。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体会课文最后 希望 的哲理性内涵。教学难点。了解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3课时。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 少年闰土 它是节...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心声教案 九 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心声教案 九 一 教学目标。1 正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 心声 的含义。2 体会文中生动细致的心理 神态 语言描写。3 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 三 教学过程。一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 骆驼妈妈 的故事。骆驼妈妈。骆驼...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心声教案 九 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心声教案 九 一 教学目标。1 正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 心声 的含义。2 体会文中生动细致的心理 神态 语言描写。3 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 三 教学过程。一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 骆驼妈妈 的故事。骆驼妈妈。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