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

发布 2022-08-13 03:43:28 阅读 7949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

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曹传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尤其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更深一步** “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水的蒸发和品红的扩散实验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得出分子的特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能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性质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性质的理解运用。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励。 用一些宏观现象及成语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事《怒摔茅台》”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与模具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5分钟)

为创设一个较好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实验3~1 品红在水中扩散。

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二)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15—20分钟)

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通过展示水分子的质量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不采用科学计数法和使用科学计数法比较)让学生形成鲜明印象。

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

学生**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49页中的“活动与**。我对这个**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右图中,烧杯a与烧杯c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校园桂花旁、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交警使用酒精测试仪测试司机是否饮酒等等。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二: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

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处干得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

本节课增补实验: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

我先提出:“1+1≠2”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学到一定知识,再结合实验,学生很快掌握了分子之间有间隔。

在学生知道分子之间有间隔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气体可压缩贮存于钢瓶中?物体为什么存在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讨论得出: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三)课堂练习(10—15分钟)

四)作业 :

教材51-52页1.2.题。

四、板书设计。

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五、教学反思。

教学突破:1.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成语、故事等出发;让学生分析、讨论、推理,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确信分子、原子的存在。

2.运用实验、比方等方式,增强直观性,发挥想象力学生很容易得出分子、原子的性质而且印象深刻,基本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等技能。

存在困惑: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表达不够准确。

再教设计:教学中多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

课题2.分子和原子 b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2.通过实验 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 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 协作的合作意识。教学重 难点 分子特性的 实验准备 大 小土豆 牙签 西红柿 ...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学科 化学授课班级 九年三班执教人 赵金英。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目的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学习运用比较 分析 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 改进实验 补充实验 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 质疑 驱动 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