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3、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4、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质量的计算。
3、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论证。
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ar(h)+ar(o)=2×1+16=18
课后反思:课题2元素。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板书设计。课题2 元素。
、元素的概念。
、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附录。**一。
**四。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
:a b c m n ⅱ: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关补锌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讨论并填写下表。
课后反思:课题3 离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证明假设:阅读课本**。(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
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制造**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
三、**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
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
(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课后反思: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一、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离子经典讲解
例6 1991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锢 lh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锢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l15。锢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1 15b 49 c 66d 164 分析考查学生时于原子内核电荷数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的掌握情况,解题把握。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离子经典讲解
例1 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依据。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性质。c.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d.只要物质发生变化分子一定改变。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于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只有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才。能改变。解。...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
课题2.分子和原子 b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2.通过实验 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 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 协作的合作意识。教学重 难点 分子特性的 实验准备 大 小土豆 牙签 西红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