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定义。
1、 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3、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5、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判断的依据是:看是否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6、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映类型。
特点:“多变一” ;表示式:a+b+……ab)
7、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映类型。
特点:“一变多” ;表示式:ab → a+b+ …
8、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映类型。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9、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例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败等都属于缓慢氧化。
10、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11、 纯净物:仅由一种物质组成。
12、 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第二部分:识记内容。
一、实验室操作。
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试管、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托盘天平、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漏斗、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
2、 药品的取用规则。
“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 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3、 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放三慢竖)
4、 液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量筒和滴管。
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5、 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6、 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分为内焰、中焰和外焰,用外焰加热。
7、 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8、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若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如下表。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三、氧气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和木炭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助燃,具有氧化性。
四、工业制氧。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氮气沸点(-196℃)比氧气(-183℃)低,氮气首先蒸发,剩下主要为液态氧气。
第三部分:实验部分。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4、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内大约1/5体积处 。
2、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1/5体积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导致水被吸入集气瓶内大约1/5体积。
反应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 。
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 、装置气密性不好 、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实验后若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止水夹没有夹紧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 。
3、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1)能在空气中燃烧 (如铁丝不行);(2)燃烧时只消耗氧气 (如镁带不行);(3)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如硫粉、木炭等不行)。
4、该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其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四、氧气的性质实验。
五、氧气的制备实验。
第四部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和物质化学符号。
一、文字表达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章复习检测题
第。一 二章复习检测题。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 填空。1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化学工艺像等发明很早,代就制造出精美的 春秋战国时期就会 和。2 国 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 和 组成的结论。3 空气按体积分数计算 占占 其它 占 4 排放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分为 和 两大类。5 ...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复习学案
第1节溶液的形成。1 溶液。1.形成 以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为例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na 和cl 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注意 并不是所有物质在溶解时都解离成离子,有的物质,如蔗糖,在溶解于水时是以蔗糖分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的。氯化钠溶液是由na cl 和h2o组成的混合物,各种离子的体...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章复习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 二章复习题。姓。一 选择题 1 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是 d a b c d 2 反比例函数 为常数,的图象位于 c a 第。一 二象限 b 第。一 三象限 c 第。二 四角限 d 第。三 四象限。3.若与成反比例,与成正比例,则是的 c a 正比例函数 b 反比例函数 c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