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8-12 00:40:28 阅读 3348

《乡愁》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

山东省___省、市、区、县)泉沟镇初级中学薛启华。

一、设计思路。

自读质疑合作**。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① 整体感知品味研读点拔释疑拓展延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第一环节:初一是初次接触新诗,教师应加强指导,教师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读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二环节: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学生是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内容,特别是品味“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一湾”“浅浅的”这些叠词和数量词词语,体会诗人如何将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第三环节: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会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我把朗读的训练与指导贯穿于本诗的学习全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用阶梯式朗读法指导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初读全诗做到流畅、准确;再读全诗要求读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怀念。

第四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两首诗风格、朗读方面,加以适当的指导。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书:乡愁)

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读准字音。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ei海峡xia后来呵ya〕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4、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合作**,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

),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师问:为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干系就在一张邮票上。

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②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③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点拔释疑,朗读指导。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师:

(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估计生能回答。

多名学生回答:乡愁是一台**机;乡愁是一座桥梁;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乡愁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声。下面请同学,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相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布置作业:

师: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同时祝愿台湾同大陆早日统一。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板书设计:小时候(少年)少年清愁│生离之愁│家愁长大(青年)夫妻离愁│ │

后来(中年)丧母哀愁──死别之愁│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国愁î

八年级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7 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中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课文题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讲授教师 谢中洲。教材分析 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 宇...

八年级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2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重点 一 读懂 背诵这首词。二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

八年级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6 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1 背诵这首词。2 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 上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