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二、全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
“这才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三、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鲁军发起**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以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 / 必以情 (根据,按照)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
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 (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1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2 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 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
5 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 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 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 必以信:古义:实情。
今义:书信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五、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交代了战争的背景,即战争发生的时间、对象、性质。
为下文曹刿请见论战作铺垫。
曹刿请见”:体现了其爱国热忱,积极参与的精神。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衬托了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统治者的态度。
3、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
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4、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
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5、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关键词:远谋。
有爱国责任感和政治远见,临危不乱,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6、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关键词:鄙、开明。
不是,虽然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是他的可取之处在于实事求是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能亲临前线担任统帅,是庸君但不是昏君。
7、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何以战——详写。
围绕论战战争经过略写。
战后总结何以胜——祥写。
战略(何以战):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战术(何以胜):善于把握战机。
8、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9、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六、课外拓展:
1、本文**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①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
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自主学案。一 关于 左传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76年 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 上 校本练习之12 曹刿论战 命题人 郭林佳审核人 史泉华班级姓名学号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论战又何间焉玉帛小信未孚 夫战,勇气也小惠未徧望其旗靡。二 解释加点的字 1 公将战2 齐师败绩3 公将驰之4 既克,公问其故5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 肉食者鄙7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8 ...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给课文分段 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志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 曹刿论战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