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反思

发布 2022-08-11 13:18:28 阅读 3297

《蒹葭》教学反思。

龚英雄。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谈到古诗,就不得不去引导学生去区分它与学习现代文时候的方法了。

古诗重意境,不重翻译,这是我个人一直坚持的观点。同时,难点其实就出现在这儿。它在内容方面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但就初中生而言,这些对他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能先将之具体化——即把它看成是纯粹的爱情诗来讲,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在加之以动人的**、缠绵悱恻的舞蹈、烟雾朦胧的舞台感,理解起来就简单的多了。

我选中《蒹葭》来做设计时,我就在想:能不能将之泛化,既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能通过这首抒情诗鼻祖的学习来了解《诗经》的一般特点,进而了解古典诗歌的一些特点?

作为施教者,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完美,但任何一堂课也都有它本身的价值所在。首先谈谈得的方面:

一、更加坚定了对话式学习方式学习诗歌的模式。

蒹葭》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提前布置与课堂有关的任务,并采用一贯的小组竞争方式,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通思维,促进教学相长。

二、让学生提前练笔,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大有帮助。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古典诗歌中但凡比较美的文章,只要用通俗语言翻译出来,就会让诗歌的美大打折扣,叙事诗《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这样,像《蒹葭》这种抒情诗就更是了。但既要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又要不有损诗歌韵味,就我目前找到的方法就只有改编比较有韵味的歌词比较适合了。

通过学生的练笔,这一招还真的比较有用,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乃至诗歌结构的把握很有帮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对比阅读,获益匪浅。

我采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课前不知给学生作业:将《蒹葭》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阅读。

把“缠绵”与“豪气冲天”进行对比,那么,本事的那种空灵感、那种淡淡的忧伤之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一、目标未能很好完成。

1、《诗经》的“六艺”未能展开,虽然预习中提过,但课上没能明确,有虎头蛇尾之感。

2、对于意境,学生未理解透。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觉学生只是知道了表面的一种“境”,并没有深入理解。学生的词汇积累不多,对情感的领悟层次更是较差。

二、语言缺乏美感,未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共鸣不足。

蒹葭》这首诗的语言实际上比较通俗易懂,有点童谣的感觉,朗朗上口而又美感十足,把当时凄清的环境,追求者的执着都刻画出来了。因此在上的时候应该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简洁通俗而又不累赘;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与文本对话,引起共鸣。但由于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上这一课时语言就有很大问题,学生在理解方面浮于诗,未能很好地进入文本,大大降低了课堂的精彩程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汨罗江畔,屈原的身影犹在,作为一名教师,他指引我努力学习,充实自我;不断调整,提升能力,做一名收获多一点,缺憾少一点的人民教师!但有一些做法,我还是会继续坚持,比如充分利用多**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充分让学生自己发言,允许情感态度的多样化,只要健康向上就好。另一个就是对比阅读法,算是突发奇想,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最后,希望老师您多多指正。给后辈以进步之机会。由衷感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 两首 蒹葭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学习重章叠句的手法,体味诗歌的音韵美。2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 理解诗意,体会古人的精神美。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 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案

蒹葭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 流利 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 美的意境。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 录音带和vcd碟片。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

九年级 上 语文《诗经》之《蒹葭》教学反思

九年级 上 语文。诗经 之 蒹葭 教学反思。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诗经,由于诗经运用简单的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一咏三叹的慢板吟唱使诗经极适合诵读。我用一首优美的 在水一方 设置情景导入,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歌词就是改变自诗经 蒹葭 铺垫了学习这诗的氛围。接着通过五品蒹葭,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