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文单元

发布 2022-07-26 06:42:28 阅读 8399

秋水。庄子》编写:王波刘俊审核:葛伟。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掌握和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准确地翻译重要文句。

3、理解文中阐释的道理,学习文中的对比手法。

4、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激情导入。

二、出示目标。

a.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b.准确、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懂文句的意思。

c.掌握和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准确地翻译重要文句。

三、自主研读。

1.介绍作家作品。

2.自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你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准确地拼读它们吗?

泾( )流两涘渚( )崖且夫( )

则殆少( )仲尼之闻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展示:1)检查字音(请一生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学生互正)。

2)抽生朗读课文,请生评价。

3)各小组采用自由形式朗读课文,读完后展开自评互评。

5.齐读课文。

6.根据注释,结合所学,自己翻译课文,如有疑难,请作好记录。

四、合作**。

1.各学习小组由组长牵头,就所记疑难展开**交流,如还不能解决,可向其他组求助或由老师解决。

2.抽生口头翻译课文,订正交流。

3.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始旋其面目。

4、不辩牛马5、望洋向若而叹曰。

6、始吾弗信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8、以为莫己若’者( )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翻译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一、激情导入。

二、出示目标。

a.理解文中阐释的道理,学习文中的对比手法。

b.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自主研读。

自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变化的?

四、合作**。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1.河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从河伯的经历及慨叹中认识到了什么道理?

五、展示提升。

1.说说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2.课文朗读和背诵比试。

课堂总结。六、达标检测。

一)原句填空。

1. 《秋水》中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句子是。

2.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3.《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划分句子的停顿。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选出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a.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b. 始吾弗信河伯始旋其面目

c.闻道百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d. 野语有之曰少仲尼之闻。

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个时候”讲,其作用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的“天下”“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都是用对比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d.“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充分反映了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

4.本文引出了哪两个成语?请解释其含义。

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你什么启示?

课后反思:愚公移山。

列子》编写:王波刘俊审核:葛伟。

教学目标。1、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意思,把握文章说明的道理。

3、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激情导入。

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再引入课文。

二、出示目标。

a.识读字词,并能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b.积累文言字词,能读懂课文意思。

三、自主研读。

1.介绍作家作品。

2.自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你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准确地拼读它们吗?

万仞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不能( )

魁( )父叩( )石垦壤荷担者孀( )妻。

始龀箕( )畚无穷匮厝( )

亡( )以应陇断( )

4.展示:1)检查字音(请一生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学生互正)。

2)抽生朗读课文,请生评价。

3)各小组采用自由形式朗读课文,读完后展开自评互评。

5.齐读课文。

6.根据注释,结合所学,自己翻译课文,如有疑难,请作好记录。

四、合作**。

1.各学习小组由组长牵头,就所记疑难展开**交流,如还不能解决,可向其他组求助或由老师解决。

2.抽生口头翻译课文,订正交流。

3.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方七百里2、惩山北之塞3、聚室而谋曰(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5、杂然相许6、寒暑易节( )

7、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9、固不可彻( )

二)指出加点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且年且九十2、之隐土之北。

且焉置土石操蛇之神闻之。

3、而而山不加增4、其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妻献疑曰。

何苦而不平惧其不已也。

5、指指通豫南6、固人固有一死。

不能指其一处汝心之固。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一、激情导入(以复习引入)

二、出示目标。

a.能准确翻译课文文句b.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愚公形象。

三、自主研读。

1.翻译文句:(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自己朗读课文,用原文回答: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2)愚公在移山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什么?最后这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3)面对智叟的讥笑,愚公是如何反驳的?

四、合作**。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个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五、达标检测:(一)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目标是。

2.“且焉置土石?”这一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二)翻译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一、激情导入。

回顾前课所学,引入本课。

二、出示目标。

a.了解故事说明的道理,理解愚公精神的实质。

b.了解本文的对比、烘托手法。

三、合作**。

1、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文中写“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 的情节,目的何在?

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

3、文中哪些地方衬托愚公精神的伟大?

4.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

二、三段,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展示提升。

请同学们联系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从文中看它包含了哪些要点?在今天,愚公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堂总结:愚公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同困难作斗争直至最后胜利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敢于正视各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九年级上册古文单元检测

古文单元检测。一 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15分 阳夏 社j 闾 左 gu 火垂 ti o 泠泠 轩邈 阴y 缥 碧伛偻 tu 然横k 谨食 之浩浩汤汤 当 其租入号呼而转x 莅 事者饥渴而顿by n 雨霏霏。岩穴m ng泉香而酒洌饮少zh 醉 以数 谏故千转 不绝樯 倾楫摧 x nx n...

九年级上册古文单元检测题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 古诗词检测题。班级姓名得分 一 目标任务 1 通过对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的再回顾和复习,加强重难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 进一步熟悉掌握课问内容和相关知识。3 掌握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重难点 二 检测时间 100分钟 分值 150分。三 检测过程 一 文学常识识记清单 1...

九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20.秋水 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大川的水流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在自身身上。河流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才掉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抬头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