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7-22 09:15:28 阅读 2071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通过梳理记叙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的方法。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及文章创作背景介绍(见幻灯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显示)

常用实词。(见幻灯片)

一词多义。(见幻灯片)

难句翻译。(见幻灯片)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第二课时——品读课文。

一、师述:上一节我们疏通了课文——《满井游记》,这一节我们要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来品读这篇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整体品读。

从文章标题不难看出,文章要写的就是游满井的事,那么有关这件事的六要素,同学们能不能好好地给它整理出来呢?

检查并引导明确:事件——游满井。

时间:农历22日。

地点:北京东北城郊满井。

人物:作者及他的几位朋友。

起因:花朝节后城中余寒让人心烦。

经过:出东直门至满井——用心观景。

结果:1让作者感受到了郊外已是万物复苏的初春景象了,而许多城居者却还不知道。

2让作者感受到了寄情山水(感受自然美景,物我交融)赏游的乐趣。

3让作者感受到了只有像自己这样担任闲职的人才可以流连忘返于山石草木之间,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

4这是作者第一次出游此地,因而决定写下这次出游的经历。

5作者决定从此以后要多多外出游赏。

二)、局部品读。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要紧扣下面几个问题,再从局部、细部来品读课文。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第一组准备回答)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二组准备回答)

3.第二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第三组准备回答)

4.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第四组准备回答)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第五组准备回答)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

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三、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

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四、课下作业:

1背诵本文写景的句子。

2完成《基础训练》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满井游记(袁宏道)

城中余寒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感悟: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进一步感悟寄情山水(感受自然美景,物我交融)其乐无穷

游玩公事两不误,唯有担任闲职之人。

从此后要多多出游感受美丽的自然。

这是自己出游的开始,应写下文章留作纪念。

201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语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语感。2 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写景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复习要点

满井游记 的作者是袁宏道,明朝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 弟袁中道并称 公安三袁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一 重点词语解释。余寒犹厉余 余下犹 还冻风时作冻风 冷风。作 起。作则飞砂走砾飞 使 飞走 使 走偕数友出东直...

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学案

29 满井游记 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2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二知识方圆 袁宏道 1568 1610 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 今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