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题
论述教师的社会地位。
答案:1、专业地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是其他职业人员所不能随便替代的。
2、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的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3、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
4、社会声望: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答案: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感知教学材料:感知教学材料,就是对教学材料进行初步的把握,将教学材料承载的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4.理解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就是要领会书本上的理性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解教学材料是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要素。
5.巩固知识经验:巩固知识经验,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为主,如不及时巩固强化,就会产生遗忘,不利于对后续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解,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6.运用知识经验:将所学知识经验加以运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述德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
答案: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从影响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诸种外在因素的意义来说,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个体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德育将儿童的思想品德导向何种方向,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就可能趋向何种方向。由此可见,德育能够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是不利于自己,而是恰恰相反,非常有利于自己。最大的有利,就是有利于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利于精神的净化。德育是教人以德,无论是从其目的还是从其内容上看,德育都有利于满足人的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个体越是崇尚和追求真、善、美,就越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动力,个体的智能发展水平就越高。当然,个体因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所产生的不良的需要、目的、动机,也可能激发个体去钻研,去探索,个体的智能也会得到某种发展。
论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答案: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不断加速变革的现代和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如何既为中小学生提供稳定性的知识内容,又使他们对迅速变化的现实和未来具有相应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确保他们掌握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这一方面要求对那些不符合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脱离现代科技知识的陈旧的课程内容,逐步加以淘汰,相应地增加、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对中小学文科课程(如语文)中的文化典籍,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地用时代精神加以诠释,以焕发其生命力。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课程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载体,一定要具有民族特色。在宏观上,应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的普遍性基本价值观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与日常生活道德相吻合、相适应,实现民族优秀文化的再生,发挥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现代育人价值。
在微观上,课程内容应具有地域性或乡土性。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因此,课程内容应在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地方和乡土特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要求以最有益于解释学科内容事实的基本框架和范式为依据,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为中心来编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解”,获得知识学习的触类旁通的效果。
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答案:在现代生产中,技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资源的利用、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都主要取决于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在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秋华师教育学作业答案
2013秋华师教育学作业答案 100分 1 第1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b.生产劳动。c.社会实践。d.教育。您的答案 a 题目分数 2 此题得分 2.0 2 第2题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a.培养健全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b.培养四有公民。c.培...
华师《教育学》离线作业
华师 教育学 作业考核。名词解释 每题10分,共30分 1 教育学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 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2 学校教育 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3 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2019华师学前教育学作业答案
1 第1题。最先提出幼儿园教育游戏化方法的教育家是 a.蒙台梭利?b.陈鹤琴c.福禄贝尔d.夸美纽斯答案 c您的答案 c题目分数 5.0此题得分 5.02 第2题。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答案 b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