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第二章

发布 2022-07-15 11:55:28 阅读 7605

第二章初等数学方法建模。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力求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于所采用方法的深奥程度。事实上,在对一个问题能够做到完好解决的前提下,朴素性简洁性恰好是构成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建模过程的一个重要侧面。本章介绍的几个例子即能够用相对初等的方法得以很好地解决,这里强调选用怎样的工具通常是由问题本身内在决定的,切忌为了炫耀方法而使问题的解决变的烦琐——这正如在良医的眼里,各种药材的价值在其用并在行医中总能做到对症,而不在其名贵程度。

2.1公平的席位分配。

问题:首先看一个小例子,讨论一个学校中学生代表席位在不同院系之间的公平分配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数是一个整型量,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不能严格保证各个院系(团体)最终分得的代表席位数与其人数取相同的比例。

也即说对一个席位分配方案不能要求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作到绝对公平,但却可要求其分配结果的整体不公平程度尽可能降低。

在下表中反映的是当总席位数分别为、时,参照惯例在人数分别为的三个不同系的分配结果。“惯例”在这里是指首先计算各系按照比例所应该分得的席位,然后取其整数部分作为各系第一阶段分到的席位,而在第二阶段将剩余的席位按照各系比例分配数的小数部分的大小取较大的几个系,在已分得席位的基础上各增加1席。

从上表中发现,在总席位数为20席时丙系可分到4席,而当总席位增加之后,丙系分到的席位数反降为3席。这一“矛盾性结果”同样不符合我们对一个好的席位分配算法的预期:假定各系人数已确定,考虑总席位数增加时,一个席位分配算法的结果至少须保证对每一系所最终分得的席位数不减。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舍弃所谓惯例,找到衡量公平分配席位的指标,并由此建立新的分配方法。

一、a、b两方席位的公平分配:

双方人数分别记为,占有席位记为,分别代表的人数应为。

若,则公平。

通常,人数、席位都为整数,若,则不公平。数值较大的一方吃亏。

1.建立数量指标:

标准i·绝对不公平指标:不妨假设,1),,则;

2),,则。

常识:(2)的公平程度比(1)大为改善了。

标准ii·相对标准:

若,则;称之为相对于b对a的相对不公平值。

若,则;称之为相对于a对b的相对不公平值。

制定席位分配方案的原则是使它们尽可能小。

2.确定分配方案:

设固定,已分好,总席位增加“1”。

不失一般性设,即对a不公平,这时只会有如下两种情形:

1)若,则增加席位给a;

2)若,则增加席位给a将变为对b不公平,计算;

这时显然有,则增加席位给b将对a更为不公平,计算;

公平分配席位的原则是使得相对不公平值尽可能地小,所以若,则增加席位给a;反之增加席位给b。

二.q-值法与m方的席位分配:

在a、b两方公平分配席位的情况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将按照相对不公平指标来确定新增1席的归宿,等价于对与的比较,则二数中大的所对应的一方的席位加1。

不难将之推广到m方的席位分配的问题,归结为如下的q-值法:

设有m个团体,表示第个团体的人数,为总人数,表示第个团体分得的席位数,为总席位数。

第一步:令,计算,这里;

第二步:令,若,停,即为第个团体最终分得的席位数;

第三步:选最小的,使得,,,转第二步。

作为q-值法的应用,本文给出的学生代表席位的分配问题的结果为,对应总席位数为20,对应总席位数为21。

三.进一步讨论。

事实上要我们说q-值法与参照“惯例”的算法孰优孰劣是不适当的,它们遵循了两种不同的“公平”标准:q-值法关心一个团体的席位在增加与不增加一个席位对这个团体中个体的心理感受,而参照“惯例”的算法却从把一个团体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

而q-值法的导出,是以其它团体的席位分配为参照来衡量一个团体席位分配中的相对不公平程度,事实上当总人数与总席位数一定时,以这一客观标准作参照应当更为合理,而由此导出的算法我们发现恰好是按照绝对不公平指标来决定新增加席位的归宿,将q-值法中的都换为,得到的算法这里称之h-值法。就文中算例,对应总席位数为20,对应总席位数为21。

我们也构造了一个对席位分配方案不公平程度的评价指标函数,我们发现h-值法的结果优于q-值法。

定理:设有m个团体,表示第个团体的人数,为总人数,为总席位数,表示由h-值法给出第个团体分得的席位数,则必是最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在文中建立不公平程度数量指标的讨论中,曾举例说明绝对不公平指标是有缺陷的,为了克服其缺陷而建立了相对不公平指标,并最终导出q-值法;可是我们最终的给出h-值法的结果优于q-值法的结论,当然从简单性方面来考察h-值法同样优于q-值法。而h-值法事实上即是绝对不公平指标,试着找到本文的论证缺陷之所在。

四.评注:学习者除了在寻找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席位的公平分配这一问题本身建模方法外,还应当从“从建立了相对不公平指标、并最终导出q-值法”这一过程得到启发——尽管q-值能否被发现并不影响席位分配的最终方案,但用q-值法来表述实现算法更加简洁有效,而且很容易将由两个团体席位分配的算法推广到多个团体的情形,领会“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创作;

至于h-值法的导出及其结果优于q-值法的结论,它也表明对一个数量大小的衡量,在有客观标准存在时,我们宁愿以客观标准作为参照;另外,在对实际应用问题分析建模的过程中,应养成自觉的否定和自我否定精神,当然这同样应当建立在严格求证的基础之上。

2.2双层玻璃窗的功效。

问题:在北方城镇的许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在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这样就减缓室内外热量的交换,特别在冬天,这样做的保暖效果是很有效的。能否建立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分析其有效性,并给出相应的实用设计。

一、模型假设。

1.热量的传播形式只考虑传导,没有对流,即假定窗户的密封性能很好,两层玻璃之间的空气是不流动的。

2.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已处于稳定状态,即沿热传导方向,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是常数。

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空气的热传导系数是常数。

二、模型建立。

物理定律: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与△t成正比,与d成反比,即,k为热传导系数。

这里d、分别表示玻璃以及中间夹层的厚度。

由,消去,得。

因为玻璃的规格通常是确定的,因此,在这里可将热量视为的一元函数。

三、模型求解。

不难发现为一单调减函数,因此在建筑材料与设计美观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两层玻璃且中间的空隙总在使减小。

下面我们是从分析其功效的角度考虑的,我们以作为参照,记。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焦耳/厘米·秒·度),做保守估计,取(焦耳/厘米·秒·度),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焦耳/厘米·秒·度)。这时。

从上图可看出,当由0增加时,曲线迅速下降,特别当时,窗户的散热速度降到了不做夹层的。而且,在通常的建筑规范就要求。

思考题:只要是两种材料,玻璃和空气,二者总厚度d、l一定,考虑多层玻璃层空气层相间,问它们的组和厚度与热传导有无影响。

数学建模第二章

第三章微分方程。本章学习目的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学习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求解方法 分析结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1 知道求解微分方程的解析法 数值解法以及图形表示解的方法 2 理解求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欧拉方法,了解龙格 库塔方法的思想 3 熟练掌握使用matlab软件的函数求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数值...

数学建模第二章

第二章 q值法 当委员会人数是10人时,先按照比例计算结果将整数部分的9个席位分配完毕 当委员会人数是15人时,先按照比例计算结果将整数部分的13个席位分配完毕。记表示各宿舍的人数和已占有的席位 当席位增加1席时,计算。委员会为10人时,第10个席位 所以第10个席位分配给c宿舍。委员会为15人时,...

数学建模作业第二章

数学建模作业。2 1 p55,1 第4问改为 4 试用方差最小模型分配上面的名额。要求 用matlab编程实现d hondt方法和方差最小模型 模型分析 d,hondt 各方依次除以1,2,3,n n为总的席位数 选出前n个较大的值,对应的下标即为席位所在方的下标 最小方差法 将席位依次加到各方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