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本章主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阐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市场机制。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
一、商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2.物品成为商品的条件:(1)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2)一般应是人们付出劳动的物品。(3)必须是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满足他人和社会消费需要的物品。
二、商品经济的内涵。
商品经济就是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取决于市场的需要,生产由市场调节。
三、商品经济的产生。
1.商品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原始社会末期,在原始部落之间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
(2)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部落时期的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使商品经济开始萌芽、产生。
(3)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独立,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使了真正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产生了。
(4)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交替时期,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行业(商业)以及产生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阶层(商人),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马克思对商业的产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商业的出现,将人类从野蛮时代带入到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使商品经济走向成熟。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自然分工,是按纯生理基础上的分工,一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分工。
自然分工在任何社会经济形式下都存在,如现代的**多为女性。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四、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是截至目前人类社会经济联系的两种基本形式。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这两种社会里它只是从属的经济形式。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具有和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第二,它是封闭的、保守型的经济。第三,它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2.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它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它是开放型经济。第三,它是开拓进取型经济。第四,它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商品经济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形式,它克服了自然经济的诸多弊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商品的内在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原理: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质上看,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其效用是不同的,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如粮食、水果、房屋、机器设备、书籍、电视等),即使同一种商品还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比如煤可以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等。商品多方面的使用价值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被人们认识的。
从量上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用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等。计算不同使用价值的量时,往往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如粮食用公斤、衣服用件等。物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社会习俗。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论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态的性质无关,它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它是封建制度下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普通物品使用价值相比有三个特殊性。
第一,它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三,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因此,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除了要有使用价值属性以外,还必须要有能同别的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即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例如,商品生产者用一只羊换两把斧子,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比例表明一只羊可值两把斧子,这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这种商品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不是由商品的效用决定,也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最终决定交换价值的是价值。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
2)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3)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出去;
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二重性原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具有各种不同作用的商品,是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例如,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这些生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尽管在特殊性质和具体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商品都可以互相比较和交换,这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背后隐藏着某种共同的东西。
撇开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质,就会发现,无论是木匠的劳动,还是铁匠的劳动,都不外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人类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性耗费,这是一切劳动共有的东西,即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可见,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不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表现,也是商品生产者藉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是什么劳动创造了价值的问题。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2 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3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4 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大。5 随着科学技术...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一 商品的二因素。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 商品的使用价值 买一块面包 买一件衣服是为什么?1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或效用。这种属性是由物品的自然性质决定的,即物的自然属性。2 商品...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的原因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以及商品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最简单 最基本和最一般的范畴 2.资本主义经济是从简单商品经济,即小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 3.无论从逻辑的分析,还是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