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发布 2022-07-15 02:35:28 阅读 440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这是因为,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例如粮食可以满足人们充饥的需要,衣服可以满足人们蔽体御寒的需要,汽车可以满足人们行走快捷省力的需要。

有的商品可以当做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需要,有的商品可以直接当做生产资料满足人们生产消费的需要。还有的商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其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一种商品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例如石油,过去人们只知道可以用它作燃料,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从石油中提炼出多种化工产品,它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不论在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由商品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其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例如小麦,不管是奴隶、农奴还是雇佣工人种植的,都具有同样的使用价值。

但是,这里考察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不是直接供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使用价值,而是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三必须是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也就是必须具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例如,10斤米同3尺布相交换,3尺布就是10斤米的交换价值。

可是相交换的商品米和布,是两种不同的物品,具有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那么它们为什么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呢?既然它们能够互相交换,就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那么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在他们看来,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便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越小。这就是“效用决定论”。

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数学常识告诉我们,量的比较必须以质的等同为前提。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例如粮食和衣服各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蔽体御寒,我们不能说粮食的效用比衣服大,也不能说衣服的效用比粮食大。因此,不同的商品能够互相交换,其所具有的共同的东西不是使用价值。马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还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即供不应求的商品可以卖贵些,供过于求的商品只能卖贱些,这就是“供求决定论”。如果我们从现象上看,确实是供不应求的商品可以卖的贵些,供过于求的商品卖的贱些,其实,无论贵贱都离不开一定的基础。供求关系只能影响商品交换价值的大小,但不能决定这个基础。

如果供求一致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应该由什么来决定呢?这是“供求决定论”无法回答的问题。

可见,商品的交换价值既不是由效用决定的,也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说明在不同商品中包含着某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一切商品,无论它的使用价值如何千差万别,也不管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怎样不同,归根到底,它们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产品。

生产工具和原料等生产资料不外乎是过去劳动的成果,新投人的人的劳动属于活劳动。当生产过程完成时,这些劳动都物化在商品中。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就是价值。

它是包含在一切商品中的同质的东西,并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正是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所以需要交换;也正是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同质的,因而能够比较,并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进行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因此,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这样,马克思就从商品的交换价值进而找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并揭示了价值的实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首先,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就没有人需要它,因而不可能有价值,即使在这种物品的生产上耗费了大量劳动,这些劳动也是白费,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其次,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因而没有价值,当然也就不是商品,例如,空气、天然水、阳光、天然草地等。可见,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

第三,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的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这种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以及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粮食,等等。

总之,只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才是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首先,商品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才不得不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分离的。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其生产商品是为了交换,对他有意义的只是商品的价值。对商品购买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或生产消费的需要,商品对他来讲,有意义的是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商品交换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得到商品的价值。第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以商品交换为条件的。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不能顺利地卖出去,商品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同样使用价值也无法实现。

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其价值,使消费者得到其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内部的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这些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不同的。例如,生产衣服要有裁缝的劳动,生产桌子要有木匠的劳动,等等。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不同的劳动,是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劳动的结果。

这种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亦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的种类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劳动种类越多,意味着使用价值种类越多,社会分工越发达。

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任何社会,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因此,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

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不能说劳动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2.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除了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这一面外,还有共同的一面,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同一性,才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说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不能把它仅仅看作纯生理意义上的劳动力耗费。因为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服从于交换的需要,要比较不同的商品价值的大小,即比较在商品生产上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多少,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如果不进行商品交换,就没有必要把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由此可见,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说: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因此,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有统一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互相矛盾的。其矛盾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

其次,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其三,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

可见,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的矛盾正是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反映出来的,或者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同价值之间的矛盾源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发现并加以科学论证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也就不能了解什么劳动形成价值。正是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和极为重要的。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露了剩余价值的**和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商品的价值规律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本章重点...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 名词解释。商品 商品经济 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商品拜物教 货币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价值尺度 标准 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贮藏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 市场机制 供求关系 竞...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 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2 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3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4 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大。5 随着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