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文作业

发布 2022-06-26 20:56:28 阅读 5879

教育学导论课件。

姓名:魏水彦。

学号:1211410147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2010级。

姓名:魏水彦。

学号:1211410147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2010级。

我国地域文化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它是由多个文化群体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地域文化。

一 、中国地域文化的类型。

中国的地域情况很复杂,各个地域之间由于高山和大河的阻隔,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常常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大体上对之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河谷型:河谷地带一般比较适合古代人的生活,因为那里一般会形成各种冲积平原,又靠近河流,动植物都易于生存和繁殖,这都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最好的自然环境。我国河谷文化发展较早的映西的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到达今山西、河南的黄河两岸。

夏禹治水的传说,治理的也主要是黄河及其支流。后来商的五次迁都,地点都在今河南、山东一带的黄河两岸,最后盘庚定都在殷,也离黄河不远。 商人的五次迁都,黄河的水患有关,可他们又离不开黄河,黄河两岸丰富的资源,又给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

当然,黄河流域的河谷型文化只是我国河谷文化的典型,其它如古长江流域的青莲岗文化、良诸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是河谷型的文化;太湖周围的马家滨文内蒙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也属于河谷型的文化。

草原型:某些草原地区,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气候的变化无常,不太适合农业的发展,因而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发展成为以牧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型文化。牧畜业的流动性较强,能够适应气候和生产条件的较大变化。

只要有足够开阔的草原,这种文化的发展就会充满活力。我国草原型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北部和西部,这里有广阔的草原,气候又比较干旱,是发展牧畜业的天然良好环境,所以产生了典型的草原文化。古代如北方的夏家店文化,西部的细器文化;以后的匈奴、突厥和蒙古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

山岳型:在山岳和丘陵地带,有比较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不太适合农业和牧畜业的发展,但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森林和矿产资源难以得到开发,所以就向农业、牧畜业和狩猎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我国典型的山岳型文化,如楚国的祖先“辟在荆山,单路蓝缕,以处草莽” [1],就是今湖北南漳、保康之南的荆山一带为其活动基地的。

后来楚国强大,向江淮一带发展,虽占据了不少江河的谷地,但仍保留着山岳型文化的特点。三国时吴国境内的山越,居住在山岳地带,保留着山岳文化的特色。孙权为了巩固后方,取得兵员,将他中的一部分从山岳地带赶到平原地区,成为国家的编户,这部分人就逐渐削弱了山岳文化的特色。

海洋型:它是一种沿海的文化,其生活对海洋的依赖性很大,而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要征服海洋,从海洋中取得生活的资料,不但艰苦且要冒很大的危险。我国的海岸线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太平洋海岸,沿海岛屿较少,这就为出海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我国典型的沿海文化,在秦汉以前居住在福建、广东、广西沿海一带的越和甄人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善于用舟和进行水战,“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2],有很高的航海技术,他们吃的东西也以海产品为主,“东越海蛤,欧人蝉蛇”,主要从海中取得。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个滨临东海的、经济上并不先进的地区,但他充分利用靠海的这一特点,“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3],开发海洋的资源,以之与邻交易,因而后来发展为经济上的强国。

齐国的文化虽然与河谷型比较接近,但他仍具有很强的海洋型特。

二、中国地域文的特征。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生活状况下,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而在比较相近和近似的地域之间,又形成了很多共同的特征,长期发展的结果,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型文化。

河谷型文化的特征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现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是其典型代表。内聚力的表现是在外力的冲击下,仍可依赖自己精神和文化上的共同性,不涣散,不失自尊心,从而加强内部团结力,齐心协力地对付这种外来的冲击力。

如历史上属于草原型文化的匈奴、突厥以及辽、金等势力,都曾经以优势的力量冲击河谷型文化的地区,有的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河谷型文化的区域。 如后晋石敬塘把幽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辽后,到北宋政和年间已近二百年,但在马植降宋的时候,曾说他们一家虽自远祖以来就都是辽的重伍,但“未尝少忘尧风,欲被左枉,而莫遂其志” [4],仍然保持汉族的文化,不愿被草原型文化所同化,这就是一种内聚力的表现。容纳性主要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吸收和同化上。

当其它类型的文化进入河谷型文化的地域后,它能通过吸收和同化,将其容纳在自己的文化类型中,而不是用排斥的方法,造成两种文化的对抗。最典型的是蒙古族和满族这两种属于草原型文化的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虽然他们一开始都力图保存自己草原型文化的传统,.但是在农业区恢复牧畜业是不可能的,因而他们也逐渐变成了农业居民。

草原型文化的特征是:它的流动性和外向性,古代如匈奴、突厥、辽、金、蒙古等都属于这种文化类型。流动性表现在没有很固定的地域,随着人群的大规模流动,文化在地域上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造成了这种文化类型的不稳定性,易于被别的文化所融合和改造。

如突厥是隋唐时期北据漠北、西控西域的一个草原型文化的大国。外向性表现在文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不是建立自己的稳定体系,而是极力向外延发文化类型的区域扩张,以求得自身的稳定。如蒙古族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迁移到大肯特山一带。

他们一直受到突厥、回绝、黯戛斯以及辽和金的统治,而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直到十二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才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但是它一建立,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色,就开始不断地西征和南下攻击金和南宋。

通过不断的向外发展,边吸收其它类型的文化,边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系统。

山岳型文化的特征是:它的封闭性和排它性。封闭性主要反映在其文化的独特性上,它一般受周围文化的影响很小,自成独立的体。

如藏族的文化体系中,自我的因素就很强,它虽然接受了佛教文化,但对佛教文化做了相当大的改造后,变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藏传佛教。从经济上来说,藏族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艰难,发展一直比周围的地区落后,但藏族文化却对周围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连并不与藏族文化直接靠近的蒙族文化,也受了它很大的影。

这说明山岳型文化封闭性的特点,造成这种文化的基因特别顽强,排它性表现为自尊自立性强,易产生盲目的排外情绪,难于适应竞争的环境,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大的挫折‘如中国时的楚国文化,如果以屈原为代表,在他的《楚辞》中就反映了楚文化中信巫鬼、重祭祀的特点。海洋型文化的特征是:开放性和冒险精神。

开放性表现在这种文化广泛吸收其它文化,并在吸收过程中四处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越文化的发源地在东南沿海一带,即“自交趾至会糟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5],可是这种在沿海产生的文化,后来逐步向内地扩展,影响到了整个中南和西南地区,远及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象云南的滇越、湖北的扬越、四川的夔越等。冒险精神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自古是“燕齐海上之方士” [6]的集中之地,他们不但有航海经验,而且都有很强的冒险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灭亡后,就有一部分贵族带着一些人出国流亡到东南亚和日本,当时的一些方士象燕国的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出海后“为方仙道,形解销化”。,没有回来。

秦汉之交时有一个大海商刀间,凡是“维黯奴,人之所患也,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盆商贾之利” [7]。

三、我国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我国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不同的自然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中国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所以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物质文明,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文明。 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较为广泛,可包含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冲突与传播等因素的影响。

2、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如我国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鄂伦春族族的狩狩猎文化,内蒙、西北的游牧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有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而农耕又占据优势,土地由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个体劳动的自然经济形态,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在十六世纪以前,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技术、水利建设、丝绸、茶、四大发明、冶炼技术、瓷器制作等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务本、中庸、重农抑商、安土乐业的农业文明。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地区差别。

3、社会政治结构。

长期以来,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国家**的力量,通过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与国联结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秩序。并以世卿世禄演化为官僚制。推崇君权至上。

以上社会、政治结构,要求人们顺应自然、服从礼仪、克制情感、节制欲望,乐天安命,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其基本精神。由于文化积淀的历史背景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在地域上是有差别的。

4、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横的方面看,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集团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同民族群体长期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交往和接触中,必然引起文化冲突。

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生产技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上,进行了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

5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文化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流动现象,是指文化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与流动。“牛耕技术直到东汉末年才传到淮南地区。” 8],促进了淮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中国虽有文化孤立的一面。但也不断通过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容纳吸收外来文化,东汉以后,印度佛教的传入,与原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上都留下深刻的烙印。而以后伊斯兰教、**教的传入,又与西亚、欧洲开展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异域文化的渗入,使地域文化原有的特质,受到了冲击与影响。

6、移民。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先君尝言宣和问客京师时,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9],它表明了中国移民对戏剧文化发展的影响。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7 、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点认识,中国地大物博其文化更是多种多样,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我会逐步加深对中国地域文化的认识。

人文地理作业

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 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如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等问题 下面用区位熵的方法来分析此问题的成因。区位熵法又称专门...

人文地理作业

韦伯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班级 12级树达城规学号 201221320102 姓名 陈华龙评分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 韦伯1909年发表的 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纯粹理论 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 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对工业区位...

人文心理作业

人文心理案例分析。患者女,57岁,来自农村,以乳腺癌出血来医院急诊就诊多次,急诊多次劝说止血后门诊咨询拒绝,现来乳腺门诊咨询,家属其子陪同,但儿子与患者均否认乳腺癌且拒绝手术 患者自述没有家族史,家属也强调母亲身体状况一直非常良好,各种家务活及农活都干得十分起劲儿,因而当医生需要告知坏消息,首先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