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1)系列位置效应内涵。
2023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抑制就会少些。一般地税,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2)系列位置效应的应用。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安排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但是要谨记,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学生在背诵单词或材料时,要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第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第五,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要学习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4. 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答: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班级文化在班级组织中有多重作用。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了一个班级独特的价值观,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中。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导向功能。
班级一旦确立了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不由自主地被班级文化精神主导,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之被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并自觉遵守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班级文化以其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着学生将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班级目标相结合,学生受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整个班级组织的意义。
3)规范功能。
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班级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与规范,会使成员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人们为了取得心理平衡而自觉的服从团体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和谐有序的组织氛围。
4)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话中去。 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往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使班级成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形成一致的合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班级文化能使班级成员形成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班级组织活动中,班级成员在文化氛围的引导下互相交流、共同生活,彼此实现包括沟通、互助等在内的各种精神需求,并由此而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这种构成班级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也会激发他们的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6)协调功能。
班级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外协调和对内协调两个方面。对外可以协调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使班级的发展目标、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与学校宏观的发展目标、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对内,班级文化可以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使班级内部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配置。
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7)美育功能。
班级文化在培养学生的感觉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上有着重要影响。班级文化中存在大量美的因素。如班级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学生用**、美术、手工等作品点缀班级,使班级具有丰富的感观美。
在精神层面上,班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敬互爱,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等都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道德美等。这些美的因素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使班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逐渐形成美的思想、美的言行、美的情操,也必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
1)从实践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的出发点。
教师发现问题的方式有:①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②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③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④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因此,教师的课题有实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
2)实践尝试行动。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为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实践尝试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
通过及时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行动策略。按照研究计划行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3)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所以在研究中,教师的研究首先是对自我的观察,同时兼具对其他教师、其他研究者以及对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和描述,获得关于自身以及自身的团队的真实信息。 “做”的怎样,还需要反馈、评价、修正。
这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的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的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
4)归纳总结。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作出的,它既是行动的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这一环节是把整个世纪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这里的总结不是完全规范意义上的**、报告,也不是抽象出来的某种理论。
行动研究的总结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虽有理论上的概括,但更重要的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这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的味道。
因此,教育行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本身充满了行动与研究的色彩,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不断的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熊东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答:课程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发生的几次转向表明当代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已显著地区别于以往,课程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课程本质的特征为:
1)课程的本真面目——不息的旅程。
课程是一个旅程,是整体的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实现,社会、政治的境遇和主体形成,使人成为能决定自己生活的自觉的主体。因此,要留意存在的现状,要对存在的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要留意到“时刻”,以及时刻是如何交织成生活。
2)课程的存在方式——故事的叙说。
欧用生倡导课程研究的叙事**方法,将课程视为多种不同的“文本”,通过“复杂的多元文本对话”达到课程理解的目的,并通过说故事的方式,积极关注多元课程中不同意识型态领域的声音。
3)课程的活力之源——生活的统整。
课程应强调将学问统整到儿童的生活经验中。知识不能外在于求知者的个人,知识如果没有进入儿童的生活当中,是短命的、无意义的;教师要促进这种交互作用,引导学生确认或质疑自己的经验,活化自我和社会的转型。藉由课程设计的统整,达成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这才是统整课程的本质理解。
4)课程的精神归属——美学的理解
欧用生认为,基于课程美学,应强调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合一。为了理解教育的经验,教育者必须去除现代性的盲点,以不同的万花筒的透镜重新看课程,加强现象学的、自传的、隐喻的教育动态的理解。
五)课程的魅力所在——混沌的唱和。
传统线性的、计划性的课程和课程改革,已不能适应这种后现代社会的需求。后现代课程强调以不可**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显现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课程理论,与主流的封闭系统的课程理论迥然不同。
2023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 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 题 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联盟等措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内各学校办学水平。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 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 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三是合理配...
2019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 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 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答案 一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一 经验型评价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二 评价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三 评价理念...
2023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 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 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答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是理解,其任务是以理解为基础,对已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改造和重组,即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 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