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小学阶段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⑶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上,不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内容安排上,与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在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教育。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供实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强调遵循“开放”原则,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以及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6、生成性。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时间安排。
每个月进行一次主题活动,各年级可自行选题。
六、活动模式。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具体地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采用如下模式:
知识背景的准备。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活动的性质、目标、实施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开设科普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动机。
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一般来说,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如:“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压岁钱使用情况的调查”、“校门口小摊小贩的调查”等。
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每个。
课题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研究的结果等。
综合实践附小研究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 能力研究方案。叙师附小课题组。一 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分析。我县虽然地处边远山区,但我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上都有较成熟的条件,在围绕课题 贫困山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的背景下,我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 能力 的研究课题。目的是 腾出...
个人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歌唱课中不同伴奏方式的效能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王洪波。一 研究背景。有设立这一课题研究的想法源至2010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学的省送培到市的学习活动上。一位讲课老师说在现在的教学条件见中都有现代化的音响伴奏条件,由此 出的伴奏 形象更丰富,因此,作为钢琴伴奏可少采用,或许是与会老师误听为可不采用,引起哗然...
小班组教研课题研究方案
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一 问题的提出 3 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的习得都要靠学习。他们可塑性强,爱模仿,爱探索,但自控能力较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