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
“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词!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困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
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解读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
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资料和实物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
去搜集相关**和与元宵节有关的实物,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二、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明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吗?合作**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
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呢?
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讨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
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
有的教师为了有这种形式,根本是走过场。比如:一位老师说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他在教室走两圈马上叫停,时间我估计了一下,最多一两分钟。
大家可以想象这一两分钟四个孩子能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完吗?组长又能整合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儿童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四、无止境地运用电教手段。
现象:笔者在上学期听了一堂语文课《迷人的夏天》。这位老师可以说是挖空心思地运用多**课件。
每一段文字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有的还配上了**。一堂语文课几乎学生没有动过语文书,课文都做成了课件。孩子们犹如看电影一样,时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啊,哇……”有趣极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语“畅想”,她出示了好几张**。结果自己在引导时出错了,她说:
“在这样繁星点点的夜空底下,这时你什么都可以想,胡思乱想,这就叫……”但学生并没有说“畅想”二字,而是说的“胡思乱想”,弄得来是啼笑皆非。
反思: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为了学习的需要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开阔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教学容量。现代科技手段它只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它什么时候运用,运用多少都有讲究的。
就一节课而言,**呈现时机一般可分作三类:开头呈现,中间呈现,结尾呈现。开头呈现主要用于设疑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间呈现一般涉及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尾呈现主要是归纳性小结和反馈性检测,所以教师应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和多少,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化其效果。这种变辅为主地运用电教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看热闹,走过场。
课完了学生也许什么都不知道了。因此笔者认为一节课无论多么热闹,还是应落实到笔头上,让学生动手进行勾画圈点。也许效果会大不一样,别有一番天地。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
对 语文新课标 的几点解读。范海云。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些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 这一带根本性 导向性的问题,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 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几点思考
朝那中心小学任彩玲。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21世纪初全面推广后,新的观念 新的教材 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 新的学法等教育改革的新气象。但是,新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把它读懂 读透的话,也可能适得其反 要么穿新鞋,走老路 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思考之一 从...
学习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 摈弃了过去的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