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发布 2022-02-26 20:52:28 阅读 3062

第四讲:管理中的计划工作。

学习要求】1. 阅读课本中第三篇之第九章的内容。

2. 了解计划的重要性。

3. 掌握计划的过程和内容。

基本观点】计划(planning)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管理活动的归结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我们明确计划的概念和作用、计划过程的基本步骤、原则和一般方法等。

第一节概述。

、计划的概念。

1、什么是计划。

1)动态的计划。

动态的计划,是指计划工作,即确定未来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拟定方案和措施的管理活动。

2)静态的计划。

静态的计划,是指计划方案,即计划工作的结果。是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2、计划的特点。

计划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包括:

1)目的性。

2)首要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

经济性指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从而带来效益。

计划工作本身也要开支费用,经济性又指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开展计划工作。

5)未来性。

二、计划的重要性。

1、计划是目标实现的保证。

2、计划是管理活动的纲领。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的纲领。只有依据计划,才能使管理活动按时间、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离开了计划,其他管理职能(组织和控制)的作用就会减弱甚至不能发挥,当然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着计划方案进行的。

2)计划是管理者控制的基础。

3、计划有助于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高效优化。

三、计划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计划的分类。

一、按计划的时间界限划分。

1、长期计划(long range plan)

2、中期计划(medium range plan)

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计划。赋予长期计划具体内容,为短期计划指明了方向,具有衔接长、短期计划的作用。

3、短期计划(shout range plan)

一年以内的计划,比中期计划更具体、能够满足具体实施的需要。

二、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划分。

1、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是对组织重大的、全局性的、长期的工作任务的筹划。由高层管理者制定,其特点是:

1)长期性。

战略计划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战略计划的实现,表明组织的发展进入新的境界。

2)弹性。由于计划周期较长,其间变数较大,战略计划必须富有一定的应变空间。

3)概括性。

4)单值性。

战略是针对对未来发展的问题,而组织的未来不可能简单重复,另外,现**念也非常忌讳做与竞争对手做相同的事。因此,战略计划一般只能使用一次。

2、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具体安排,它规定基层组织和组织内部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需要完成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用什么资源(which)、如何完成(how)、由谁负责(who)。实施计划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制定。战略计划以问题为中心,实施计划以时间为中心,一般按年度分别拟定。

3、作业计划。

作业计划,是操作执行性的计划,它确定更具体的目标,如工作流程、任务分派和资源调配等,一般由基层管理者制定。

三、按计划的对象划分。

1、综合计划。指具有多个目标和多方面内容的计划。企业中指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2、局部计划。限于指定范围的计划,内容专一,是综合计划的一个子计划,如技术改造计划、设备维修计划等。

3、项目计划。针对组织的特定课题作出决策的计划。如某种产品开发计划、扩建计划、职工俱乐部建设计划等。

四、按计划的约束力划分。

1、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计划。一经下达,必须执行,努力完成。

2、指导性计划。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具有参考作用的计划。计划下达后,不一定完全遵照执行。上级为促使下级按指导性计划工作,常采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第三节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组织宗旨。

组织宗旨是一个组织存在的基本目的和意图,它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指导原则。旨在表明组织存在的基本意义或责任。例如,企业的基本宗旨是向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商品或劳务。

大卫在2024年提出了下列框架(见下图)。

企业宗旨陈述内容框架。

摘自《500种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宝利嘉编著,2024年11月p4)

二、组织目标。

组织的目标更加具体地说明了组织从事某项事业的预期结果。组织的目标包括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以及组织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组织战略。

组织制定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使组织尽可能有效地比竞争对手占有持久的优势。

经营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经营领域(行业和市场面,即产品/市场规模);差别优势(独特性/获取途径);战略行动(推进步骤、次序和时间);目标成果等。

四、政策。政策是表现在计划之中的文字说明或协商一致的意见,以此来指导或沟通决策过程中的思想和行动。政策规定了组织行为的指导原则。

政策把所要拟定的决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决策和目标的一致性。

五、程序。程序规定了解决某些经常发生的问题的标准方法和步骤,因此,程序也是一种计划。程序直接指导行动本身,而不是对行动的思考。

组织中所有重**生的管理活动都应当有程序。管理的程序化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制定和贯彻各项管理工作的程序是组织的一项基础工作。

六、规则。规则是一种最简单的计划,它规定了某种情况下能或不能采取某种具体行动。规则与程序有关,但它不规定时间顺序。

事实上,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规则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比如“禁止吸烟”是一个与任何程序都无关的规则。

七、预算。预算(budget)是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也可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预算也是一种控制手段,但制订预算属于计划的内容,它是计划的一个基本工作。

第四节计划的基本过程。

任何计划工作的步骤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以下内容:机会估量、目标确定、方案寻拟与评估、方案选定、拟订引申计划。

一、机会估量。

机会估量的主要工作包括:

1、调查。调查主要是了解计划相关因素在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调查和**都必须采用科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1)直接调查法。

2)观察法。

3)试验法。

调查的方法还可按调查的范围分普查法和抽查法。

普查法,即对调查对象进行普遍调查。当调查对象不多或调查对象在一个地区比较集中时,可采用此法。

抽查法,即抽样调查。就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查一部分,然后推算总体状况。当调查对象太多而无法普查时,可用此法。

2、**。**是根据调查得来的情报、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对与计划有关的未来状况作出估计和判断。简言之,**就是根据已知推断未知;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断未来。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是计划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说明的问题是:将来将会怎样,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不采取措施和行动,估计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社会未来**和技术经济**;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

5)**的方法。

从原则上来讲,**的对象和期限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1)外推法。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时间序列法。为了尽可能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移动算术平均法和指数滑动平均法。

2)因果法。这类方法是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定量方法。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有两类:

一类是确定性关系,也称函数关系;另一类是不确定性关系,也称相关关系。因果法就是要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未来。

回归分析就是从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出发来进行的一种**方法,不仅剔除了不相关的因素,并且对相关的紧密程度加以综合考虑,因而其**的可靠性较高。

3)直观法。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德尔菲法是其中之一,我国习惯称德尔菲法为“专家**法”,是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意见更为可靠,以希腊历史遗址德尔菲为代号而得名的。

德尔菲法的要点是:

不记名投寄征询意见。就**内容写成若干条含义十分明确的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价方法,然后将这些问题邮寄给所选的有关专家,背对背地征询意见。

统计归纳。收集各位专家的意见,然后对每个问题进行定量统计归纳。通常用回答的中位数反映专家的集体意见。

沟通反馈意见。将统计归纳后的结果再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这个统计归纳的结果,慎重地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然后,把收回的第二轮征询的意见,再进行统计归纳,再反馈给专家。如此多次反复,一般经过。

三、四轮,就可以取得较集中一致的意见。

用德尔菲法进行**时应注意:

第一,问题必须十分清楚,其含义只能有一种解释。

第二,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一般以回答者可在2小时内答完一轮为宜。要求专家们独自回答。

第三,要忠实于专家们的回答,调查者不得显露自己的倾向。

第四,对于不熟悉这一方法的专家,应事先讲清楚意义与方法。还应给专家们以适当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二、目标确定。

目标确定,主要是根据**的结果,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成果。

1、确定目标的原则。

1)目标价值原则。

2)明确、具体、定量的原则。

3)目标的关键性原则。

在决策过程中,目标往往不只一个,多个目标之间既有协调一致的时候,有时也会发生矛盾。

目标可以分为有条件目标和无条件目标两种,凡给目标附加一定条件者称为有条件目标,而所附加的条件则称为约束条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决策目标成为无条件目标。约束条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客观存在的限制条件,如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另一类是目标附加一定的主观要求,例如目标的期望,以及不能违反国家的政策、法令等。

凡是有条件目标,只有在满足其约束条件情况下达到目标时,才算真正实现了目标,不顾约束条件,即使达成目标,后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4)目标的时间性原则。

三、方案寻拟与评估。

1、拟定可行方案的要求。

拟订各种可能方案时要求做到:

1)必须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案之间具有原则区别,便于权衡比较;

2)每一种方案以确切的定量数据反映其成果;

3)要说明本方案的特点、弱点及实践条件;

4)各种方案的表达方式必须做到条理化和直观化。

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第三讲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要求 1.阅读课本的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和第一篇第三章。2.理解管理的各项基本原则及其内容。3.了解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基本观点 一 系统原理的概念。1 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不具有的整体功能,它总...

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1 按照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2 按照管理者的业务部门分类。3 按照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分类 咨询 决策 执行 职能管理者。四 管理者的素质。1 管理者素质的含义。管理者素质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 1 管理者素质的本质是管理能力,运用抽象法,我们会发现,管理者素质的本质特征是...

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第六讲控制。评估 督促他人,确保行为符合组织要求,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实现。学习要求 1.阅读课本的第三篇之第十一章。2.了解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3.掌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基本观点 一 控制的性质。当组织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要求存在差异时,就不能说组织实现了有效的管理。而要提高管理活动过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