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控制。
—评估、督促他人,确保行为符合组织要求,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学习要求】1. 阅读课本的第三篇之第十一章。
2. 了解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
3. 掌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
基本观点】一、控制的性质。
当组织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要求存在差异时,就不能说组织实现了有效的管理。而要提高管理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就还要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控制,是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换句话说,控制就是要消除计划与实践的正负偏差,使组织一切活动都能按有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的方向进行,使组织运行方式更加可靠、更加便利和更加经济。
管理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整体性。、动态性。
、是对人的控制和由人执行的控制。
、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控制,管理者可以帮助他们纠正偏差。这样在控制过程中,员工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
二)、控制的前提。
1、明确的组织目标。
控制活动本身就是为达到某个计划目标而采取的保证措施。目标决定控制活动的内容,没有目标,控制就没有意义。
、责权分明的组织结构。
、科学的控制方法和手段。
控制的目标是使实际运**况和计划方案相一致。而实际运**况需要通过一定的控制方法得到,如果发现偏差,纠偏措施也要通过一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控制目标,采取相适应的控制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
三)、控制的类型。
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类。
、预防性控制。
、更正性控制。
按控制点的位置分类。
1、事先控制。
事先控制,位于制造过程的初始端,投入与制造过程的交接点就是控制活动的关键点。但是,事前控制对活动信息的要求比较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求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并且预防的成本也比较高。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过程控制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
不过,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过程控制运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高层管理者对过程控制的运用比基层管理者要少,因为高层管理工作许多无法进行过程控制,而大部分作业工作可以进行过程控制。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位于活动过程的终点,把好这最后一关不会使错误的势态扩大,有助于保证系统外部处于正常状态。但是事后控制的致命缺陷在于整个活动已告结束,活动**现的偏差已在系统内部造成损害,并且无法补偿。事后控制的重点是工作的结果,按控制源分类。
、正式组织控制。
、群体控制。
群体控制,是基于群体成员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群体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职工的行为,处理得好有利于达成组织目标;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给组织带来很大的危害。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人有意识地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自我控制能力取决于个人本身的素质。
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分类。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反馈控制主要以财务报告分析、标准成本分析、质量控制分析、员工业绩评定结果为依据。
、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不同,前馈控制在偏离标准的情况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或估计,它不是等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控制的措施,而是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由于问题没有发生,也就是说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偏差,直接地实现了控制。有效的前馈控制有利于缩小将来的实际结果与计划标准的差距。
从一个控制周期看,前馈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它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但从一个更大的周期看,前馈控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反馈控制。因为前馈控制所根据的要素输入的标准也是过去经验的结果。
、跟踪控制。
跟踪控制的实质是无数反馈控制的综合,不断采取措施,不断得到反馈,不断调整和采取新的措施。
统运行的某个时点进行监督和调整。就这个时点来说,也是等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
按控制手段分类。
、直接控制。
直接控制,是指任用或培养合格的主管人员,让那些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管理理论,方法的技能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从而减少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和因之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增强管理效果和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间接控制。
间接控制,就是查找发生偏差的原因,追溯其个人责任,并使其能及时纠正的过程。与直接控制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对管理者的选择与培养上不同,间接控制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对管理者管理活动的结果的监督和调整上。间接控制类似于反馈控制,缺点是费用支出很高,纠正措施的时间滞后等。
二、 控制的过程。
控制是一个不断的往复循环的管理过程,但就一次控制活动来看,它由如下三个阶段构成: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一)确定标准。
常见控制标准的类别。
1)实物标准,指的是非货币标准,如耗用的原材料、劳动力、完成产品产量等都属于事物标准。实物标准也可以运用品质或者说质量标准来表示。
2)成本标准,指的是以货币衡量的消耗标准。
3)资本标准,指的是组织的活动中所占用的自己或者是借入资本的标准。
4)收益标准,指的是组织活动的期望结果,可以是利润,也可以是其他的标准,如亏损部门减亏的标准。
5)时间标准,指的是活动完成所必须遵守的时间。
对企业来说,最常用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1)时间标准,是指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做好某项服务工作所限定的时间。
2)生产力标准,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3)消耗标准,是根据生产货品或服务计算出来的有关消耗。
4)质量标准,是指保证产品符合各种质量因素的要求,或是服务方面需达到的工作标准。
5)行为标准,是对职工规定行为准则。
对企业的活动来说,也应建立其业务活动标准。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八个主要的成就领域中建立了标准:获利性;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的领导地位;人员发展;雇员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间的平衡。
、制定标准的方法。
制定标准的方法一般有如下三种:
1)统计方法。
2)根据评估制定标准。
3)根据工作分析建立标准。
二)、衡量成效。
衡量成效就是用既定的标准来评价和计量实际成效。其主要方法是使定性总是趋向定量化;主要工具是目标、指标和标准;主要目的是利用收集到的偏离目标的信息来纠正偏差,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衡量成效的步骤。
1)个人观察。
2)口头与书面报告。
3)抽样检查。
三)、纠正偏差。
通过衡量成效,就能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我们把这个差异叫做偏差或目标差。组织要对造成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
纠正偏差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职能。控制的效能集中表现在纠正偏差供保证目标实现的能力上,控制是管理职能的关键点和结合点。这是因为整个管理过程都离不开控制,有效的控制又需要各种管理职能的配合。
根据以上分析,按照造成偏差的原因不同,组织系统纠正偏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原来的计划标准。
通过对偏差的分析,若发现原来制定的计划标准偏高或偏低时,都应当对原来的计划标准进行调整和修正。
2、调整组织系统的运行。
若预定的计划标准是符合实际的,就应当通过调整组织的运行来纠正偏差,即发挥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其他职能的作用,对系统输入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的调整,并使其能以新的组合方式运行。
三、常见内部控制的方式。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与要素。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由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成员实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合理地保证:
1)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2)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3)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内部控制既能在人数有限的小部门实施也能在人数众多的大部门通过职责分离来实现。
2、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关的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督。二)、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当前一些单位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不一致,应当改革。实践证明,权力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力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预算是某一个时期具体的、数字化的计划。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况进行控制。
一般的预算可分为五类:1)收益预算2)经营费用预算3)投资费用预算4)现金预算5)资产负债预算表。
为了克服一般预算的弊端,人们开始采用更具灵活性的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又称可变预算。弹性预算的根本思想是按固定费用(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和变动费用(随产量大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材料采购费用等)分别编制固定预算和可变预算,以确保预算的灵活性。
在编制可变预算时,预算制定者要研究各种具体费用的变动程度,以确定种种换算系数,这样更有利于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减少预算变动的频繁程度。
零基预算由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首创的零基预算的基本精神是在每一个预算制定时,对每项费用都予以重新核查,必须以目前公司的需求和发展状况作为实际核查基准。
零基预算方法要求,把企业分为由目标、业务和所需的资源等组成的各个项目计划的费用,其中,每个项目计划的预算费用都是以零为基数重新计算的。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第三讲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要求 1.阅读课本的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和第一篇第三章。2.理解管理的各项基本原则及其内容。3.了解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基本观点 一 系统原理的概念。1 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不具有的整体功能,它总...
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1 按照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2 按照管理者的业务部门分类。3 按照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分类 咨询 决策 执行 职能管理者。四 管理者的素质。1 管理者素质的含义。管理者素质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 1 管理者素质的本质是管理能力,运用抽象法,我们会发现,管理者素质的本质特征是...
2019级《管理学原理》学习指引
第四讲 管理中的计划工作。学习要求 1.阅读课本中第三篇之第九章的内容。2.了解计划的重要性。3.掌握计划的过程和内容。基本观点 计划 planning 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管理活动的归结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我们明确计划的概念和作用 计划过程的基本步骤 原则和一般方法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