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

发布 2022-01-12 03:33:28 阅读 9470

(2)简洁表述:劳动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学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1) 实证经济学。

1、采用方法:根据数学模型(函数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或历史事实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

2、采用方法的原因:

源于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定:⑴资源的稀缺性;⑵人是理性的。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任何抉择都要付出成本,又因为人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他们会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建立函数,或根据历史事实,来说明人们的行为 “是什么”。

3、缺陷:只是告诉我们实际的状态,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状态的“对”与“错”。

2)规范经济学。

1. 采用方法: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应该是什么”。

2. 采用方法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是促进自愿的、互惠的交易。

3.缺陷: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采用的价值标准往往不一致。

二章。1.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论述)

2.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3.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简答)

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a)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b)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c)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d)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4.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论述+个人理解)

答: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

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

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三章。1. 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 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1. 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

2. 得出结论相同。

3. 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

不同点:1. 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

2. 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3. 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1)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2)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

3)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暇的组合选择;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mrts。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成比例。

4) 两个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

5)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

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家庭时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3. 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p103图。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

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

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

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

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

四章。1.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

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形式)

2.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

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在当前时期付出的成本可望它们在将来能够带来收益。在决定投资的时候,人们将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比较的基础是将未来的收益值按某一贴现率折现。

由于假定投资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所以,只有在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的时候,才会维持投资意愿。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评估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1.净现值法。

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若差额为非负值,投资主体将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反之,将终止投资。

2.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的现值和总的投入成本相等时,所得的折现率r,即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利息率。将所得内部收益率r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加以比较。如果r>s, 人力资本投资是可以进行的。

3.在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

(如何设置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的工资)

普通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

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

劳动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导言。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 劳动 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

劳动经济学复习

第二章。1 无差异曲线有什么特点?2 什么是预算约束线?3 图示效用最大化并指出其条件。4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用图分离出来。5 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6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7 用图型说明大学生为什么成为非劳动参与者?8 用图形说明为什么有的人认为劳动过度而有的人...

劳动经济学复习

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方法 解决 是什么 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两个基本前提 稀缺性 人是有理性的实证研究的现状 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从事劳动经济的研究队伍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