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106档

发布 2021-08-22 02:48:28 阅读 3846

1.(06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答案。

1)de解析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

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

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1).①不矛盾。(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

(1分)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2分)(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

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

(3分)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解析:先确定两首诗感慨的对象都是李杨爱情;再确定态度,都持批评态度;然后寻找不同之处,两诗主题的不同,一针对唐玄宗本人;一针对《长恨歌》。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首先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再次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最后评价要恰当。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先判断第一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再说明对比的内容:

“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最后说说对比的效果,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思路点拨】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参***】14.(1分)古体。

15.(3分)a.16.

(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补充注释】①罗床帏:罗帐。②寐:

入睡。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⑥裳衣:

一作“衣裳”。

赏析】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

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

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

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浩月高悬,千里同照。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

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月夜思乡。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的是望月怀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陈风·月出》开我国望月思乡怀人诗的先河,可谓这类诗的鼻祖了。“日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明星辉的夜晚,仰望着清澈明亮的月光,思念起他热烈爱恋的一位漂亮娇美的姑娘。由于诗人把所思的女子放在月色的背景下,少女美丽的姿容与明月的清辉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令人着迷神往的艺术效果。

遂使男子的相思之情更为迫切,忧愁烦恼不已。可想而知,我们这首诗中的思妇,触景生情,心头该是怎么的凄楚。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折磨得她久久不能入睡。索性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

“揽衣”是牵衣或提衣的意思。因古人的衣长,走路时须用手提着而行。接下来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是思妇徘徊时的内心独白。“旋归”,犹言回归。她的丈夫远行在外,到底乐不乐?

按理她是不清楚的,这里的“虽云乐”不过是思妇的猜想之辞,不然丈夫为什么迟迟不归呢?“早旋归”是她心底的渴望,她盼望着丈夫早早回来,结束这相思、孤寂的生活。辗转于空旷的房子里,她感到愁肠百结,忧思难遣。

于是她来到了庭院:“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庭院并不比屋里好,恼人的月色照着她这个孤独的徘徊者,满腹的愁思又能向谁倾诉呢?

这里的“彷徨”与“徘徊”同义,作者用“彷徨”,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诗的尾联“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引领”原本为伸长脖子,在这里为抬头抑望。

哀哀无告的思妇,只好寄情于明月了,她呆呆地仰望着月轮,希冀得到一丝的安慰,可那缠绵的忧思却有增无减,“还入房”三字,把思妇孤苦无奈的心绪,淋漓地揭示出来。回到房中,心中的苦水终于忍不住,串串泪珠沾湿了衣裳。全诗就在思妇痛苦的啜泣声中结束了,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哀思。

对于此诗,张玉穀在《古诗十九首赏析》中曾评到:“首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图。

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彷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较简洁地概括了本诗的艺术特点。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一开始便为思妇设下一个触人愁思的月夜环境,清冷的月光从床上、室内到庭院,始终伴随着她,这样情景相生,将思妇那孤苦无告的心理,“忧愁不能寐”的形象,渲染烘托得极为哀婉动人,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徐送迎)

诗歌鉴赏练习

考纲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 点出该字,并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 2 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 3 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委婉含蓄 雄浑奔放...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之边塞与闺怨。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 诗题为 征人怨 通篇虽无 怨 字,但句句有 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答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

诗歌鉴赏练习

9.15资料诗歌鉴赏复习。一 思考一下问题 1 按内容主旨来分,诗歌有哪些种类?2 诗歌中往往会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3 你接触过诗歌鉴赏题的哪些考法?二 诗歌鉴赏考点。1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2 鉴赏诗歌的语言3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作者的情感或观点态度 鉴赏要点一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