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炼字类。
1.(2015·包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运用极为巧妙。请简要赏析“逐”“拍”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1)“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2)先结合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情况:满头白发,插着鲜花,伴随乐声频频举杯。再概括形象:狂放不羁、乐而忘形。
答案:(1)“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1分)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蓬勃的生命力,也烘托出热闹的春游气氛。
(2分)
2)词人在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6分。答出特征给3分,结合词句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
2.(2015·兰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妲娥,九秋宫殿冷。
注】南宋开禧年间的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辰,八月中秋到达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的。
(1)你认为“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两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描摹事物最精确、最生动的词语,应首选动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另外动词还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劝”“放开”既展现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
2)此词写词人中秋不眠,抒发对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蕴含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全词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词人思乡怀旧、忧思百端的复杂心情。
答案:(1)“劝”“放开”,运用拟人手法。(1分)入夜时分,天气并不十分晴朗。
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拂开和驱散了残存的凉云。“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富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明月吧。
上天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2分)“劝”“放开”既写出了景物变化,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埋下了伏笔。(2分)
2)佳节之际而身在异乡,表达了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中秋佳节,词人身在异乡,想到了江南友人对自己的思念。
(3分)表达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九秋宫殿冷”含蓄地写出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痛。(3分)
题组二炼句类。
3.(2015·湖北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8分)
西陵峡。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云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树:郢地的树木。②楚云:楚地的云。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4分)
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对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4分)
解析:(1)用“尽”“来”分别描述郢树和楚云,化静为动;本是动态的船,在作者看来由于错觉反而化动为静。这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2)后两联从景物的壮观和诗人感情的豪壮两方面来体现“壮游” 。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云”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1分)(从情景交融、夸张等角度分析亦可)
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2分)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1分)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1分)
4.(2015·邯郸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蝶恋花。赵令畴。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1)炼句类题目解题分两步:①理解句子的含意,包括所用的技巧;②分析句子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蕴含的情感、理趣与表达的志向。
2)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感情缠绵悱恻。伤春惜春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有机交融,表现了闺中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
答案:(1)几朵残存的花,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伤春惜春之情。(2分)
2)①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
题组三语言特色(风格)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阮郎归。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1)本词上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词下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案:(1)“梦”。(1分)开头“容易”二字表明一叶渔舟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人们领略到仙家生活悠闲的景象,颇有梦幻色彩;“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绮窗”句不正面写女子的姿容,而是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想象出女子的倩影;“相逢醉梦间”,直接点出梦境,紧承上句朦胧恍惚之境,似真似幻。
(4分)
2)善用叠词,强化了作者的情感。(3分)“匆匆”体现了将要回归尘世的无奈,“寂寂”“潺潺”极写春山景色的美好,强化渲染了作者孤寂忧伤的心情。(3分)
6.(2015·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摄山①秋夕。
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①摄山:在江苏省江宁县东北。公元2024年,诗人客居南京时,到此游览,有感而作。
(1)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的含意是什么?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
(2)沈德潜用“天机自流,岂关人力”八字概括出此诗“自然”的特点。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然”这一特点的。(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宁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颈联描写诗人打开柴门,看到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
从尾句“披衣念远征”可知,诗歌抒发了诗人孤寂、思归故里的深挚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诗歌写居于摄山的某个秋夜的见闻。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
其景自然清新,其情委婉含蓄。整首诗显得轻灵飘逸,娟秀隽永。答题时可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层次的推进的角度作答。
答案:(1)①开门后看见松树的影子苍翠欲滴,堆积交横,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2分)②抒发了游子的旅思乡愁。(3分)
2)①写景自然。全诗描摹自然界的真实景象,寄寓个人内在的情感,不露人工痕迹,诗情画意,融为一体。②层递自然。
诗人以时间顺序逐步推移,依次写夜初、夜半、拂晓的所见所感,层次井然,如行云流水。(每一点3分。)
题组四诗眼类。
专题5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一 流程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雨中花 武康秋雨池上。毛滂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白酒浮蛆鸡啄黍。问陶令 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注 毛滂是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本词作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陶令 ...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 情感态度
2 词的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 所用修辞手法 拟人 比喻。2分 作用 点明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2分 2 对功名的绝望 对未来的忧虑 对现实的激愤。6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 题。11分 秦淮夜泊。贺铸。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 诗歌阅读 情感态度
题组一分析概括情感。1 2015 韶关摸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 题。7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 上秋帆远,白帝城 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 青枫江 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白帝城 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