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炼字

发布 2021-08-21 17:06:28 阅读 6131

突破古代诗歌“炼字”题四法。

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以“炼字”来命制试题,其提问方式有“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等。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套用法。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化很多,而在考题中常见的“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或具有动态美。

二是修饰语,修饰语包括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等。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数量词有虚数词和确数词。

运用虚数词,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词,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虚词往往有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因此,学生可以在记住各词类作关键词时的作用后结合诗句直接套用。

例如,2023年全国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写尽了诗人心头感受到的蓬勃春意,给人以美的享受。2023年辽宁卷苏轼《蝶恋花》中的“绿水人家绕”,一个“绕“字,具体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已《早梅》)的“一”是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二、删字法。在把握一句诗的意思后把这个关键字删去,看原来诗歌中什么意思、什么特点、什么好处丢了。这个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

例如,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的“孤”字时,可以先去掉此词。由此描写的画面是: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城池巍然屹立。这样,因地处边塞,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的城——确切说是戍边的堡垒的特点没有了,而且“孤”一般形容人心,此处应该是直达征夫的心理,这点也没有了。因此可知“孤“字的作用是写尽了环境艰苦,边关处境孤危,暗示征夫的离愁别绪。

三、换字法。同删字法相似,也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用另外一个较为普通的,但相近的字来代替,看效果如何。其不如原字的地方,就是它的妙处。

例如2023年福建高考诗歌题: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答题时,将二字分别代入比较。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因此可得出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四、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回答问题时,当然要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某联中的某位置),进行倒推。例如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这首诗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诗歌在外貌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诗歌中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

解答此题时先抓住全诗的情感,即题目提示的“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再锁定外貌描写的词语,如“金”“冲”“卷”“缺”,然后进行倒推就可得出答案。“金”字写战袍,传出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冲”字写出了将士在疆场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卷”字写出了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缺”字状战场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夺取胜利之不易,表现了将士誓死守边的战斗豪情。

古诗中的“炼字”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一字传情。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

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

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

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

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

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古代诗歌炼字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人评诗时常用 诗眼 的说法,所谓 诗眼 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

诗歌鉴赏之炼字

3 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4 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 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题步骤 1 释含义明手法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 2 描景象摹情态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

诗歌鉴赏炼字专题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 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情境 表感情 谈作用 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 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