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发布 2021-08-21 17:00:28 阅读 8442

古代诗歌鉴赏“五关注”

从学生历次做高考模拟卷的情况看,得分率最低的要算古代诗歌鉴赏题。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大多数古代诗歌本身有难度,二是因为学生缺乏“五关注”意识,缺乏相关的阅读鉴赏技巧。那么,何谓古代诗歌鉴赏“五关注”?

为什么要“五关注”?怎样培养“五关注”意识,掌握“五关注”技巧?本文接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

一、 关注题目。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所写内容,或者暗示了所写内容等等,因而古代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有的词、曲只有词牌或曲牌而没有题目,有的诗歌在题目位置只标明体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但没有题目,这另当别论。

)例: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知道的?

参***:读书能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从题目“观书有感”得知。

如果不关注题目,就难以准确把握全诗内容,也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

二、 关注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处列出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相关情况……注释往往是一把钥匙,有助于打开准确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大门,不可忽视。例如2023年宁夏、海南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之“品”,来抒写自己的“志”:

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如果不关注注释,不了解作者被罢官的相关情况,就不能进行正确解答,也许会认为表达的是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隐逸情怀。

三、 关注意象。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古代诗歌通常要通过把握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思想情感或内容主旨。因此,古代诗歌鉴赏要高度关注整首诗所描绘的意象,在感知全诗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全诗的内容主旨。

我们应该熟知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

古代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与所表达的情感或内容主旨的关系,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

1、“以乐写乐”,用“乐意象”表达“乐情感”“乐内容”,即用清新优美等意象表达愉悦乐观等情感或内容主旨。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见前例)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这些意象有何寓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主旨?

参***:意象: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清澈渠水、源头活水。

特点:意象阔大、明丽优美。寓意及内容主旨:

这些意象蕴含“书本知识无穷,书中别有洞天,读书能为思想增添源头活水,使人情趣高雅、精神愉悦、境界崇高”等寓意,勉励人们努力读书。

2、“以哀写哀”,用“哀意象”表达“哀情感”“哀内容”,即用凄凉荒寂等意象表达感伤悲凉等情感或内容主旨。如下例: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描绘了薄暮时分乱云低垂、风雪狂舞、战鬼哭嚎、老翁愁吟等凄凉意象,表达了作者因战乱不停、生活穷困的感伤悲愁之情。

3、“以哀写乐”,用“哀意象”表达“乐情感”“乐内容”,即用凄凉荒寂等意象表达愉悦乐观等情感或内容主旨。如下例: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起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全诗描绘了海浪翻滚、风起云涌、急雨将至的险恶意象,表达了作者不畏风雨并喜迎风雨的豪迈喜悦之情。

类似的如齐己的《早梅》及***的《卜算子·咏梅》,都通过描绘冰封雪飘、奇寒难耐的“坏意象”,来烘托梅花的耐寒、艳丽、高洁等,表达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4、“以乐写哀”,用“乐意象”表达“哀情感”“哀内容”,即用清新优美等意象表达感伤悲凉等情感或内容主旨。如下例: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全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叶青青、柳絮飘飞、百花盛开的明丽意象,表达了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

四、 关注技巧。

关于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可能是最难的,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宽,同学们往往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关键是对表达技巧涉及的范围要了解,最好能在头脑中“画一棵”表达技巧的“知识树”,将“主干”“枝丫”“果叶”都画出。表达技巧“这棵树”主要有“三棵枝丫”:

“第一棵”是修辞手法,“第二棵”是表现手法,“第三棵”是结构手法。

修辞手法所“结的果子”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反复、用典、化用、互文等。

表现手法又有三棵“枝丫”,分别是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其他手法。其中,抒情手法所“结的果子”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所“结的果子”有渲染烘托、白描工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听觉描写、视觉描写、嗅觉描写、角度变化等。其他手法所“结的果子”有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陈等。

结构手法所“结的果子”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铺垫、前后对比、起承转合等。

仅这些,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但还远不是表达技巧的全部!这正是表达技巧题难以回答的原因。可以这样说,凡是表达形式方面的东西大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当然,有的“形式”还谈不上“技巧”)。

因此,表达技巧题只要从“形式”着眼,从一个角度切入,讲出一些道理并言之成理就行。

如朱熹《观书有感》的表达技巧,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可分析其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可分析其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从结构手法的角度切入可分析其前两句比喻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或许正因为表达技巧涉及面宽,这类题通常会从一个比较具体的角度提出问题,而不会笼统地问某首诗有何表达技巧、有何表达特点。然而,即便如此,学生做模拟卷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自己的答案与“参***”相去甚远,甚至截然不同。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欠缺相关知识,头脑中没“生长”相关的“知识树”;二是有的“参***”太机械,命题人考虑的面不广,“参***”没有弹性空间,变成了“标准答案”。

比较规范的试卷,命题人常常会给出尽可能多的“参***”,或者说明“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这符合古代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实际与特点,也符合新课改鼓励创新的精神。

五、 关注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有的豪放(如“苏辛”词)、有的婉约(如“柳李”词)、有的质朴(如陶渊明诗)、有的绮丽(如李商隐诗)……鉴赏古代诗歌往往会涉及诗歌风格,欠缺相关知识会影响答题。应该熟悉复习资料中各重要作家的诗歌风格。

还需注意,同一作家会有不同的诗歌风格:如苏轼以豪放词为主,也有婉约词;李清照以婉约词为主,也有豪放词。鉴赏答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苏轼的两首《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作者梦见已去世10年,安埋在四川的妻子王弗,此词为悼念亡妻而作;乙卯:公元2023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两首词的语言风格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提示:关注各类风格的抒情特点。

总之,关注题目、关注注释、关注意象、关注技巧及关注风格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五关注”,我们要增强“五关注”意识、养成“五关注”习惯、熟练掌握“五关注”技巧。当然,古代诗歌鉴赏还重在积累,因而,在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和鉴赏技巧的同时,还应力所能及地多读诗歌,增加“储备”。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课时作业 基础自测 1.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 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 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朔方城 汉...

古代诗歌鉴赏

高二诗歌鉴赏考点设置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角度 1 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2 理解赏析整个诗句。3 理解 分析整首诗的内容和情。感。4 分析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5 赏析诗歌的意境。鉴赏尝试 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三 古代诗歌鉴赏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 10题。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苏轼。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注 述古 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