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咬文嚼字》人教版知识精讲

发布 2021-05-20 07:53:28 阅读 7572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咬文嚼字》二。 教学目的:

1.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 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文艺**的写法。

三。 教学重点:

1. 在具体论述咬文嚼字过程中,作者又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透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可见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作者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四。 教学难点:

1. 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文中是怎么论述的?

透析:课文先是从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话入手,引出炼字的好处来,进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在文学的阅读或写作中,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即要有咬文嚼字的态度。

因为一篇文章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完成的。文字的含糊不清,就表明作者思想的不透彻,情感的不凝练。因此,从表面上进行咬文嚼字,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的情感,而不仅是为了要文字的顺畅或漂亮。

如果你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情感不想落入别人俗套的圈子里,就必须不用俗滥语言来写作,而要这样作,咬文嚼字就显得非常重要的了。(以上从“因为”起的几句话可以用来回答题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上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家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才能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做到推陈出新,力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才会逐渐达到真正的艺术美。

2. 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意思。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

1.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 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2. 结合课文语境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其”,指字的联想义)

b. 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此”,指对茗烟骂金荣话的解说分析)

c.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指苏东坡两句诗“点铁成金”的妙处)

d.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指文章倒数第二段所举的例子)

3.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a.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

b.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c.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

4. 对下面文字中画线句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因为“你是”有时含有假定语气,因而往往带点讽刺意味)

b.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指语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d.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这迷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用“圆晕”、“霞光”比喻字的联想义不确定而难于控制)

5. 以下五句话中语气最重的一句是( )

a.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b.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c. 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d. 你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e. 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现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1. 第一句话强调的语意重点是什么?请从分句之间的关系说明。

2. 咬文嚼字在文学上的含义是。

3. 作者强调咬文嚼字的原因是:

三。 课外阅读。

一)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而又清新自然。

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

我认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不振”,说出了根本。

前一句是务去陈言,后一句是独出心裁。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

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是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

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1. 钟嵘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直寻”的主张。根据本文作者的理解,“直寻”说的内容含义是不超过35个字)

2. 第4自然段中作者所说“舍源逐流”的“源”是指□□□不超过5个字);“流”是指□□□不超过5个字)。

3. 第4自然段中说到陶渊明是“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4. 第6自然段引陆机《文赋》中的两句话“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

答: 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本文的主旨是希望作家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写出具有自然之美的作品。

b. 具有自然之美的文学作品是清新的,不事雕凿的作品。

c. 作品的自然之美,既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又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d. 自然之美的作品是靠作家的才气创造出来的,才气横溢的李白纵手成文全无琢痕。

e. 自然之美的形成,既离不开作者的技巧,也需要“无痕”的雕凿。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

高一语文咬文嚼字

课型 讲读。2.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教学难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导读式 启发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咬文嚼字?1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高一语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 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一 解题。咬文嚼字 一般解释为 过分地斟酌字词 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 咬文嚼字 认...

高一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