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三

发布 2021-05-14 11:31:28 阅读 6602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在上一讲讨论语法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一道高考试题,关于“手很聪明”这样的表达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们说,从语法角度来说,它是不恰当的,存在着搭配不当的毛病,但是,从修辞角度来说,又是允许的,甚至是精彩的。可见,语法和修辞是两种不同的标准。我们还说,语法是语言使用的法则,那么,修辞是什么?

有个通俗的说法: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而修辞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它管的是语言材料选择得“好不好”的问题。

例1.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细解:原文相关文字: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

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题干很长,实际上是问这个比喻是否恰当,而比喻是否恰当关键在于相似点是否准确。

那么,在这个句子里,喻体是“梦”,本体“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呢?(1)隐约的,模糊的,但又是常常萦绕的;(2)不完整的、片断性的;(2)美好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

答案: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例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细解:原文相关文字: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所谓“评析”,意指评价这两个比喻是否恰当,与上题考点相同,稍难了一些的是还要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协调。“灯笼红”强调“熟透”了,“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这是“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要注意“一块田地”前的定语“收完了庄稼”,这是做出自己一生贡献之后的“一块田地”。

这是强调“生命的温厚和博大”。而无论是“灯笼红”还是“一块田地”,都是哺育“我”长大的故乡风物,所以用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答案: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

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例3.第⑾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3分)(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细解:问的是“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说明这一句表达上有特点,即用了修辞手法。原文相关文字:

“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 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用了比拟,“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用了比喻。作用都是相同的:

生动形象。不过前者意在表现“石板外表磨损”,后者的喻体是“磨损了边角的古藉”,意在表现“古韵犹存的意蕴”。

答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例4.第⑤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2分)(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细解:“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很生动、形象,还用了拟人,然后还要回答其作用。

答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例5.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2分) (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

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

细解:原文相关文字: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

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

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a项是对比:第二段开头,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b项是对比:

这衣饰决不像旧戏……,也不像话剧……写实。c项是对比:“小天使”“何如……飞天”。

d项是类比:国画与舞蹈“都”讲究以形写神。答案:

d例6.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3分) (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

当那___便是___仿佛___

细解:例句结构是“当那___便是___仿佛关键要注意“当”后写的是**,“那”后写的是舞步,“便是”后用比喻,“仿佛”后要求想像情境。

示例:当行军的军歌响起时,那整齐有力的步伐,便是振奋人心的宣言,我们热血沸腾,仿佛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 当摇篮曲的乐声响起时,那舒缓的钢琴敲击声,便是母亲轻柔的哼鸣,我们舒心、安详,仿佛母亲在床边为我们拉起滑落的被角。

例7.从第(6)(7)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出于文中第(4)段,如果“家住巴黎”,则是“没有家一样”的感觉,第(7)段中“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与之相呼应。

答案: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例8.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正确的两项是( )2分)(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a.比拟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

细解:“比喻”一般都可以发现。原文相关文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是暗喻,又是“反喻”,中介词是“那不是”,喻体是“开放的花”,本体是“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误选对偶的多,而对偶的特征有五个:

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出现重复的字。所以,虽貌似对偶,实则很勉强。但是还有借代,“金粉”原是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这里代指使用这些金粉的女子,以部分代整体,所以是借代。

答案:b e。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引用、反语、设问、反问、对比、对偶、排比、反复。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双关、顶真和回环等。

1.比喻:也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文学作品中比喻用得很普遍,有人统计《诗经》中用比喻200多处。

比喻需要有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称“本体”,后者称“喻体”。两个东西性质不同,但又一定要有某些相像之处。有“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比拟:比拟中也有“比”,但是既不同于相似事物的比喻,也不同于相关事物的借代,而是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描绘说明。有“拟人”、“拟物”。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3.借代: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文学作品里运用借代的例子也很多,如“红颜”代少女,“杜康”代酒等。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4.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所以夸张不一定只是“夸大”,也包括“缩小”。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常跟比喻结合起来使用。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5.引用:在行文中引入别人的话语或史料、谚语、格言等,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反语:用相反的话语,表达要说的正面意思,通常分愉快反语和讽刺反语两类。

作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问而不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用不着回答,答案已包括在问语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又叫“对照”。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二

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考试手册 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这句话,关键还是在 理解文章内容 上,考试手册 的制定者希望提醒你,理解文章内容 如果 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 的话,也许可以理解得更深刻些,更快捷些。毕竟,语法是一代一代语法学家辛苦总结起来的,为什么不能用来提...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上 今天我们讨论第四个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是一切理解 分析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社会阅读这种行为的基本意义,所以,准确地 筛选并整合信息 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浅层次的筛选和整合,我们都没有问题,甚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我们走在街上看街景,看世态...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

谜底 1 既庞大而又有个边岸 2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3 在人为之中显出天然 或 到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 紧连园林 菜园与屯子 或 花多菜多果子多 开具两点便可,后两点合起来答为 靠近天然 也给分 以下为考察文章内部实质意义要端的变式。例3.根据辞意,对于阿炳作一简介 50字左右 4分 2003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