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二

发布 2021-05-14 11:29:28 阅读 6910

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考试手册》 “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这句话,关键还是在“理解文章内容”上,《考试手册》的制定者希望提醒你,“理解文章内容”如果“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的话,也许可以理解得更深刻些,更快捷些。毕竟,语法是一代一代语法学家辛苦总结起来的,为什么不能用来提高我们阅读理解的效率?当然,也可以把对这句话的理解重心放在“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上,即考查你的基本语法知识。

文意的理解是建立在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下面,让我们以上海高考试题为例,看看“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的。

例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细解:原文: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各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据《现代汉语词典》,“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灵巧”的释义是“灵活而巧妙”。如果我们认定该词使用不当,可以从语法角度分析,理由就是“主谓搭配不当”。“聪明”的使用对象显然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某个事物,大多数情况下,应指人类,用来形容受大脑支配的“手”显然用词不当。

例2.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细解:原文说:所谓历史文脉,……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

这个句子的状语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它是一个介宾短语。

而b项却是: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就属于在时间长度上不同。

而选择题常常在这样的点上出题。这里是考查状语的作用。

答案:(3分)。b。

例3.对第③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

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细解:请看原文——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已无法知道”、“也无法知道”作为两个分句的谓语部分显然是语意重点,它强调了“手工技艺的”失传。

所以答案是:a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一定的事理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常用的关联词:

也,又,还,而且,并且,况且,何况,或者,还是,宁可,要么,但,而,却,然而,不过,其实,可是,只是,因此,既然,以致,否则,不然,便,只要,就,才等。合用(有的不一定必须配对):既,也;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决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除非,才等。

例4.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空格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2分) (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a.虽更但b.既也而。

c.若也就d.尚更则。

细解:原文是: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zhuó)书”,“**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

前两个空后都是“不”字,可见是并列关系。后一个空连接的句子意思与前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答案:

(2分)b——该题型5年后“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道题属于对复句的显性考查。

例5.本文批评了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一种是另一种是2分) (2024年上海春考试卷)

细解:原文是: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

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前者”“后者”构成并列复句。理解了并列复句的特点即可筛出本题要点:

(1)完全被动全盘接受(2)只接受与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

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涉及到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介宾短语,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等,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句群。

先看下面这段文字: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②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③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

④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句群:也叫句组,或称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

根据用途和作用,句群可分为叙述句群、描写句群、抒情句群、议论句群、说明句群等五种。根据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把句群分为以下11类:

一)并列句群(二)承接句群。

三)递进句群(四)选择句群。

五)转折句群(六)因果句群。

七)假设句群(八)条件句群。

九)目的句群(十)解证句群。

十一)总分句群

据此,对上述所举句群进行分析——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②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③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

④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说明句群。按照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①与②、③是解证关系,②与③承接关系。

对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下面这道题目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6.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2024年上海秋考试卷)

第④段相关区域即是上述那个句群。根据并列关系,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第二个要点: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再根据前三个句子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信息搜索区域锁定在第一句,于是得到第一个要点: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整合以后即可得出答案:

(3分)。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

现代汉语基本语法体系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从“基本”这个要求来看,对这五个层级的基本特征恐怕还是要做一些了解的。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具有语素的知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辨析近义词,从而准确把握词意。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可以作状语),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有某些表达作用,但是没有实在意义,也属于虚词。

短语: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2)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3)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4)补充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5)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另外,还有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

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包括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中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摘取句子的主干,是为了掌握原句的结构,对理解原句的意思有帮助。

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的甚至跟原句相去很远。还要注意,在摘取否定句主干时,一般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复句的相关知识教材附录做了介绍。

在我看来,“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这个考点强调“运用”。在吃透语法规则之后,自觉运用“语法”这个翅膀,自由地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翱翔于书籍的蓝天、海洋。问题是,以往我们都忽略了这个翅膀的存在,听过今天的讲座,我希望大家能发现这个**的翅膀,并习惯于用它来帮助理解。

比如说,它可以帮助我们审题,特别是命题作文。

1)题目若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题眼往往就在限制、修饰语上。如:《北京的符号》《我的财富》《诗意地生活》《细微深处》。

2)用句子做题目,句中的谓语部分即是题眼。(动宾短语做题目,题眼往往是动词)《我想握住你的手》《遥望星空》、《面对大海》《必须跨过这道坎》等。《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眼的谓语部分是“想握住”,其中“想”是题眼(表示一种想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它对考生提出了潜在的要求,即文章应该铺垫出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并引起自己的崇敬与思考。

它与“我握住你的手”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诗意抒写与哲理阐发的交替。

3)通过辨析近义词,发现题目的细微差别。《细微深处》与《细微之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强——我追求的品格”。08春考试题《细微深处》不是《细微之处》,所以它不同于细节,也不同于小处,它是很细微的“深处”,它需要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它折射出的深层的东西:

精神、情感、哲理等。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上 今天我们讨论第四个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它是一切理解 分析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社会阅读这种行为的基本意义,所以,准确地 筛选并整合信息 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浅层次的筛选和整合,我们都没有问题,甚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我们走在街上看街景,看世态...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三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在上一讲讨论语法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一道高考试题,关于 手很聪明 这样的表达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们说,从语法角度来说,它是不恰当的,存在着搭配不当的毛病,但是,从修辞角度来说,又是允许的,甚至是精彩的。可见,语法和修辞是两种不同的标准。我们还说,语法是语言使用的法则...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

谜底 1 既庞大而又有个边岸 2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3 在人为之中显出天然 或 到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 紧连园林 菜园与屯子 或 花多菜多果子多 开具两点便可,后两点合起来答为 靠近天然 也给分 以下为考察文章内部实质意义要端的变式。例3.根据辞意,对于阿炳作一简介 50字左右 4分 2003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