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 **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寒。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2)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
3)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后及夜间低热:阴虚、瘀血。
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如营血。
3.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
二、问汗。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
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
1.有汗无汗:可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证之虚实。
1)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3)里证汗出:见于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
4)里证无汗:见于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
二)特殊汗出:在汗出时间和状况等有特殊表现的病理性汗出。
1.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
3.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将导致亡阴、亡阳。若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的为亡阴之汗;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的为亡阳之汗。
4.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三)局部汗出。
1.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
2.半身汗:中风、截瘫、痿病。
3.手足心汗:阴虚内热、阳明热盛、中焦湿热。
4.心胸汗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5.阴汗:指外***、**及其周围部位出汗较多。多属下焦湿热。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要点: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
二)疼痛的**病机:属实者,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所致,其病机是不通则痛;属虚者,多因气血不足,阴精亏损所致,其病机为不荣则痛。
三)问疼痛的性质。
1.疼痛的性质及意义。
胀痛:疼痛而胀。多为气滞。头目胀痛,多为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刺痛:痛如针刺。多为瘀血。
绞痛:剧痛如刀绞。多为有形实邪阻闭或凝滞所致。
隐痛:疼痛可忍,但绵绵不休。多属虚证。
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凝或阴虚所致。
灼痛:痛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
重痛;痛有沉重感。多属湿盛的表现。
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多为气滞或风湿痹病。
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出现固定作痛,多属血瘀;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湿痹证。
掣痛:抽掣牵扯而痛。多为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空痛:痛有空虚之感 。多属气血精髓亏虚的表现。
2.疼痛之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
久病痛缓,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
四)疼痛的部位。
1.头痛:头痛连项,病属太阳经;两则头痛,病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属阳明经;巅顶痛,病属厥阴经。
头痛有虚实之分,凡因外邪、痰饮瘀血等阻滞所致者,多属实;凡因正气不足所致者,多属虚。
2.胸痛:胸部为心肺所居,故胸痛多为心肺病证。
左胸心前区憋闷疼痛,见于胸痹,多因痰浊、瘀血等阻滞心脉所致;胸痛剧烈,手足青冷,见于真心痛,因心脉急骤闭塞所致。肺病胸痛吐脓血者,多属肺痈;高热咳喘而胸痛者,属肺热;胸痛而伴有潮热盗汗者,属肺痨。
3.胁痛:肝与胆位于右胁,而两胁均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故胁痛多为肝胆病证。如肝郁气滞、肝胆火盛、肝胆湿热以及悬饮等病证。
4.脘痛:脘是胃腑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痛,病变在胃。进食后痛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痛得缓解者,多属虚证。
5.腹痛: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少腹等部位。根据疼痛发生的不同部位,可察知病变所属不同脏腑。
脐以上为大腹,病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病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病属足厥阴肝经。
6.背痛: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背部疼痛常与上述经脉相关。如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或督脉损伤;背痛连项者,常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脉所致。
7.腰痛:腰部酸痛,痛以两侧为主者,多属肾虚;腰脊或腰骶部疼痛者,多为寒湿痹证,或瘀血组滞;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放射,多属结石;若腰痛连腹,绕如带状,为带脉损伤。
8.四肢关节、肌肉痛:常见于痹病,多由风寒湿邪所致;若四肢疼痛乏力者,多为脾胃虚损;如独见足跟或腰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是指头身、腰背、四肢均觉疼痛者。一般来说,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为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多属虚证,是气血亏损,经脉失养所致。
四、问头身胸腹。
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除疼痛之外,头身、胸腹部位的其他不适,如头晕、心悸、脘痞、胸闷、胁胀、腹胀、身重、麻木等。
1.头晕:患者自觉头脑晕旋,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问头晕要问引发或加重头晕的因素及兼症。
头晕常见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内阻、瘀血阻滞等证。
2.胸闷:患者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
1)胸闷胁胀者:属肝气郁结。
2)胸闷气短者:属心阳气不足。
3)胸闷刺痛者:属心血瘀阻。
4)胸闷痰多者:属痰湿阻肺。
3.心悸: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是心神和心脏病变的主要症状。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心血瘀阻等皆可引起本症。
心悸、惊悸、怔忡的关系与区别: 惊悸、怔仲均属心悸,是病人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是心悸而惊、恐惧不安的症状,多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是心跳剧烈,自觉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
4.胁胀:胁肋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的感觉。主要见于肝胆病变,如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可出现本症。
5.脘痞:病人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是脾胃病变反映。脘痞而嗳腐吞酸者,为饮食伤胃;脘痞而恶心,苔腻者,为湿邪困脾;脘痞而食少,便溏者,为脾胃虚弱。
6.腹胀:病人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多反映脾胃或胃肠病证。腹胀喜按者属虚,多见于脾胃虚弱;拒按者属实,多因食积、热结所致。
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称为鼓胀。
7.身重:病人感觉身体沉重酸困。多与湿病及气虚相关。
8.麻木:麻木是指病人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瘀血阻络的病理反映。
9.阳痿:肾阳虚、肝郁、肝胆湿热。
10.遗精:包括梦遗、滑精,可因于肾阴虚、肾气虚等。
五、问耳目。
问耳目可诊察耳目局部病变及肝、胆、肾、三焦等脏腑病变。
一)问耳。1.耳鸣。
1)暴发耳鸣,声大如雷,或如潮水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实证。
2)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虚证。
2.耳聋。1)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2)久病渐聋者:多属虚证。
3.重听:是听声音不够清楚,声音重复。
1)骤发重听者:多属实证。见于痰浊。
2)渐致重听者:多属虚证。见于肾虚。
二)问目。1.目痒:两目痒甚,伴灼热者,多属火热;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
2.目痛:痛剧者,多属实证,多为肝火上炎、处感风热;痛微者,属虚证。多为阴虚火旺。
4.目眩:指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花物、蚊蝇飞动。病机同头晕。
5.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6.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7.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六、问睡眠。
睡眠的生理与卫气循行、阴阳盛衰、气血盈亏、心肾的功能有关。
一)失眠。失眠的含义: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
失眠的原因:营血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火邪、痰热内扰,心神不安。
二)嗜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 闻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 闻诊。声音主要是气通过肺 喉 会厌 舌 齿 唇 鼻等脏腑器官而发出。一 正常声音。正常声音的特点 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高而清 儿童声尖而清脆 老人多浑厚而低沉。二 病变声音 一 发音。1.语声高亢洪亮有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 按诊
第一节按诊的手法。按诊的手法主要有触 摸 按 叩四法。1.触法 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 以了解肌肤的凉热 润燥等情况。2.摸法 是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探明有无疼痛以及肿物的形态 大小,以辨病位及虚实。3.按法 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 肿物部位,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 大...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 全身望诊
一 望神。一 望神的原理和意义。神与精 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故 内经 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 神的具体表现。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具体反映于人体的目光 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