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发布 2021-05-12 07:32:28 阅读 9210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 精气学说。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

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4)阴阳的消长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

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沉降、肃杀 、收敛。

5)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3)事物的五行归类。

1)归类的方法:

a.取象比类法: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然后进行比较,将相互类似的事物归成一类。如;东方与木:日出东方,东方乃太阳升起的地方,木有升发特性。故东方归属木。

b.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事物的特性(或五行归属),推测联系与已知事物有较为密切的事物,然后归纳在一起。

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与目。因此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2)常见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b.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

c.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

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b.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c.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4)相乘、相侮解释疾病的某些病理现象。

a.五行的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母子相及。

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三)化血。

四)化气。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从**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 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 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

3. 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二)气化。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四、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 人体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 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 宗气。

1)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b.行血气;c.资先天。

4)征象。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 营气。

1)基本含义。

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 卫气。

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温养全身;c.调控腠理。

5. 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营气性质精纯;卫气性质慓疾滑利。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两者都**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 气化 气机 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01 阴阳五行概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1 正治 逆治 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 法则 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2 反治 顺从疾病假象而 的一种 方法。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方法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 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绪论。一。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 疾病的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 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 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