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的一种**方法。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方法: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用补益的药**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痛等证。
3、《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4、《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5、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6、十二经络体表分布:
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7、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8、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9、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10、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11、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为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浮络。
1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4、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5、六腑:胆、胃、小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1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
17、心→“君主之官”
心主血脉。主神志(心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18、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19、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主运化。主升清。
主统血。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舌,其华在唇。
20、肝→“将军之官”、“刚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
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21、肾→“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命门之火”即肾阳、元阳;“命门之水”即肾阴、元阴。
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及二阴。
22、六腑生理功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
23、六腑生理特点: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24、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七冲门也。
25、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
贮存和排泄胆汁。
26、胃→“太仓”、“水谷之海”
受纳和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
27、小肠。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28、大肠→“传导之官”
传化糟粕。29、膀胱→“州都之官”
贮存和排尿。
30、三焦→“孤府”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31、脑→“髓海”
32、女子胞→胞宫、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33、《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4、“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34、对立制约:“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5、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6、消长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37、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38、五行属性归类。
39、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40、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木火刑金”、“金虚木侮”
40、“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
41、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 气化 气机 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01 阴阳五行概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 精气学说。1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 精 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 包括人体 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2 气 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绪论。一。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 疾病的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 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 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