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机。**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学说:研究各种致**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个部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基本的方法。望指对患者神色、形态、五官、舌相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腑脏病变。
闻指从患者语言、呼吸灯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等辨别内在的病情。问指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切指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情况。
在四诊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
预防治则: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一个疾病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中医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养生**医学。
基础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
养生**医学。
中医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天地之气动而不息。
气是万物的中介。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与一切有形无形之气互相作用和互相转化。
阴阳学说。就人体而言,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阳,腹部阴,四肢外侧阳,内侧阴。
按腑脏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
气血之中,血为阴,气为阳。
五行学说。五行的特征:
1. 木:木曰曲直,即能屈能伸,木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点,木代表升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食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
2. 火:火曰炎上,火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3. 土: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土。
4. 金:金曰从革,革,革除,改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性能的食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5. 水:水曰润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发。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2.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至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3. 培土生金法: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
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4.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
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抑木扶土法:以疏肝健脾药物**肝旺脾虚的方法。
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于此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症,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2.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3.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4.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经络系统。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的意思。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脉络脉纵横交错,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的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腑脏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经脉系统。1. 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因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中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的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他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分为十二个部位,分属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 奇经。
8条奇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娇脉,阳娇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1. 十五别络。
有本经别走邻经的意思,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络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和调节作用。
2. 孙络。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3. 浮络。
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十二经络具体学习。
1. 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三阴三阳,相互间具有表里相合关系。
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腑脏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在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2. 具体名称。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3. 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起点是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
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至于足趾间;
足三阴经,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由足走腹。凡属六腑的称为“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2015.6 古代哲学的。精气 万物本原论 阴阳 季节 昼夜 地狱气候 辩证法 根据多个症状辨别病 五行学。说作为思想方法,创立。藏象 经络 精 气 血津液 神 意识 思维 体质。等学说。并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进程中创立六淫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致病学说。哲学的精气 1.宇宙万物的本原都是极其细微...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骨伤专科人员培训个人总结。单县中医院。陈新华。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 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 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中医的世界...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骨伤专科人员培训个人总结。单县中医院。陈新华。数年来的学习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 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 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中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