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共同特点是,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氧和血不能灌注器官与组织,引起缺血、缺氧、微循环淤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使细胞死亡。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神经原性休克及过敏性休克。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原因及既往病史,如有无严重创伤、感染及发病后的救治情况。
1.2、身体状况。
1.2.1、意识和表情。
病人有无意识障碍;有无表情淡漠,对刺激有无反应。
1.2.2、**色泽及温度。
病人**和口唇有无苍白、发绀、花斑、四肢湿冷或干燥潮红、手足温暖。
1.2.3、血压与脉压是否正常。
1.2.4、脉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指数为0.5表示无休克;>1.0~0.5表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1.2.5、呼吸:呼吸增至30次/分以上或8次/分以下表示病情危重。
1.2.6、体温:体温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则病情危重。
1.2.7、尿量及尿比重: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尿比重增高,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
1.3、心理-社会状况。
注意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变化、心理承受能力及对疾病**和预后的了解程度。
2.【护理问题】
2.1、体液不足。
2.2、心输出量减少。
2.3、组织灌注量改变。
2.4、气体交换障碍。
2.5、有感染的危险。
2.6、体温过低或过高。
2.7、有受伤及**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休克护理常规。
3.【护理要点】
3.1、病情观察。
3.1.1、每15-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每1-4小时测体温一次,随时观察面色、神志、肢体色泽及温度等变化。
3.1.2、正确记录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记每小时尿量、cvpq1-2h。
3.1.3、及时监测血气、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1.4、观察**粘膜有无瘀斑或消化道出血,注意发现早期血管内凝血症状。
3.1.5、失血性休克。
立即止血和配血型、血交叉,准备输血或手术药物**。其中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感染性休克,迅速应用有效抗生素;心源性休克,主要恢复心功能;创伤性休克,应给予适量镇静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去除致敏原,迅速使用盐酸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组织胺药物等。
3.2、一般护理。
3.2.1、取平卧位或头高30°、下肢抬高15-20°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造成勿吸注意保暖。
3.2.2、吸氧,按病情调节流量,持续用氧时,保持鼻导管通畅。
3.2.3、开放静脉通路(1-2条),并保持通畅,合理搭配各种液体种类,根据血压调节升压药浓度、滴速,避免在周围浅表静脉应用升压药并防止外溢,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3.2.4、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咳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雾化吸入。
3.2.5、根据病情酌情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
3.2.6、保持病室安静清洁,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3.2.7、解释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及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4.健康指导。
4.1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损伤或其他意外伤害。
4.2、了解和掌握意外损伤后的现场初步和自救知识。如保温、包扎止血等。
4.3宣传在使用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和食物前,做皮试的必要性,输注血清制剂前严格进行血型、种类、过敏原、血袋号等的核查。
2-休克护理常规。
4.4发生高热或感染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护理评价。
5.1、病人体液是否平衡,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和尿量正常。
5.2、病人能否维持正常的新排血量。
5.3、病人的组织灌注量是否得到改善。
5.4、病人微循环是否改善、呼吸是否平稳、血气分析值是否维持正常范围。
5.5、病人是否发生感染,或感染发生后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5.6病人体温是否维持正常。
5.7、病人有无发生压疮或意外受伤。
实用 泄泻护理常规
泄。泻。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 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 肠结核 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1排便频次 大便性状及有无腹痛等伴随症状。1.2既往饮食习惯。1.3心理社会状况。1.4辨证 寒湿...
实用 感冒护理常规
感。冒。感。冒。因外感风邪,客于肺卫所致。以鼻塞 流涕 咳嗽 恶寒 发热 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卫。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1体温 寒热 汗出情况。1.2有无咳嗽 咯痰。1.3心理社会状况。1.4辨证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气虚感冒证 阴虚感冒证。2护理要...
实用 胸痹护理常规
胸。痹。胸。痹。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包炎 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1疼痛发作时间 部位 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1.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1.3心理社会状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