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5分)(2023年全国卷2-20)
2.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2006四川卷19)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3.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3分)(06浙江卷22)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6江西卷14)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全国甲卷12)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6.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5辽宁6)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7.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05浙江6)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8.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2005福建19)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横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03北京)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唤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类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荚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掷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
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蓑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院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原题共5项,涉及到修辞的是cd两项。)是。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10.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23年春季高考)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11.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2023年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1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2023年)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
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
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谈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不超过10个字)及借此表明的主张。
比喻。比喻所谈的是的问题。
发言者的主张:
13.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填入空白处的正确选项是 (2023年)(d)
溪①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②声笛起山前。
a.①满 ②几 b.①满 ②一。
c.①涨 ②几 d.①涨 ②一。
二、把握规律。
考试说明》指出的常见修辞方法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比喻。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
(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
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
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5.比喻的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理深入浅出。化深奥为浅显。
常见修辞方法运用
一 设问和反问 1 设问是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2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愿。例如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3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 设...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 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 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 比拟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二 考查方式。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1 依据课程标准,了解 考试说明 对此项考查的要求。2 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3 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4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5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6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教学重点 1 了解和掌握修辞考...